对创业基础老师的建议 开设创业基础课的利弊

作者 |张晴丹
顾龚辉一直对创新和创业充满热情 。这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0级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参加过挑战杯和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觉得自己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储备不到位,所以没有迈出勇敢的第一步 。
近日,教育部发布“大招”,表示将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依法自主设置与“创业管理”相关的专业,培养“创业型人才” 。
当我看到这个消息时,顾的创业小火焰又燃烧了 。兴奋之余,他也有疑惑:“你在创业管理专业学什么?能培养创业人才吗?”“如果直接选择这个专业,会不会缩小未来发展的路径?”"高校专业设置的相关配套设施是否到位?"
这也是很多老师和学生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都有的疑问 。一时间,赞成、质疑、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 。
创业管理专业有无设置必要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颜屋曾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
多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从2010年到2015年提出“大众创业创新”,再到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 。国家在“双创”教育方面不遗余力 。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业的“大潮”中,但如何走还没有定论 。近年来,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创业学院,力求在创新创业教育的道路上独树一帜 。
“这个时间节点进一步提出设置工商管理专业,是进一步细化宏观政策并落实到可操作性的具体举措 。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北京林业大学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卢军说 。
但是,有必要以专业的方式强调创业管理吗?
卢军认为,创业管理不同于传统的企业管理,它是一种更高层次、多维度的能力 。开设这样一个专业,对于培养全方位的复合型创业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
顾对此表示赞同 。他给出的理由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跨行业的越来越多,会带来一些新行业的兴起,新岗位的出现 。这就要求人们学习新的市场管理和创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
顾攻读博士学位的东南大学开设了创业管理实践和创业管理基础课程,这是他学习工科所必需的 。
其实很多高校很早就开始试水,为创业管理专业的设立铺平了道路 。
比如湖北师范大学开设创新创业研究生专业;温州大学开设了创业班和创业管理班 。
然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这种做法“不可靠”,对其实际效果并不乐观 。甚至有人质疑,“接受过创业管理培训的学生有必要成为高管和老板吗?”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吴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直言,通过高校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几乎是不可能的 。
15px;">对此,中科智美CEO苏全新表示赞同,他告诉《中国科学报》,创业高管或许不能通过高校培养出来,但是高校对培养创业型人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是一个基础” 。
而在路军看来,大学还是以教育为主,设置创业管理专业并不能狭义地去理解,“其重要作用是在大学期间培养创业型基因,给学生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在大脑中植入创业的思维和意识,并不是说所有创业相关专业出来的学生都要去创业,就像师范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也不一定都会当老师” 。
正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宗旨也并不是让学生都去创业,而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帮助学生对真实的社会市场需求展开思考、做好准备 。
“这样一种锻炼的过程可以提高个人综合能力,让学生成长为一个宽口径的创业型人才 。”路军说 。
让创业之路更易成功?
培养创业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实践中应当怎样落实?
“真正的创业型人才,其培养路径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有非常大的差异 。其首先要有非常强的创新意识、独立担当的精神和品格,这种软素质更是核心素质,与那些在一个岗位上按部就班、一味服从命令听指挥的员工有着天壤之别 。”路军说 。
创业型人才需要具备的实战能力,并不能在课堂上培养出来,仅有理论基础没有实践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
他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炼,才能“点亮”自己的创业基因 。这条路异常艰辛 。
在3D行业创业中摸爬滚打十余年的苏全新对此深有体会,“创业就是一个‘九死一生’的过程,在18个月成功的概率只有4%~6%,如果要持续3年的话,成功的概率不到1% 。这反馈的信息就是创业失败是很正常的” 。
苏全新指出,由于尚未创业,大学生创业者首先缺乏的正是管理组织能力,比如撰写商业计划书、与投资人接洽、组建团队等,而创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能让学生在创业之前就对创业的条条框框有一个明晰的理解 。
当学生经过课程体系的“洗礼”后,可以更加全方位地考量创业的方方面面,这样的创业更容易成功 。
与苏全新他们那一代创客相比,现在的大学生无疑是幸福的,他们在校内就可以尝试创业实践 。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产教融合,许多高校的“硬件”配置已经非常成熟,孵化器、创业苗圃、创业园等几乎已成为“标配”,甚至很多配置都是免费供给 。
许多企业项目也成为学生历练的摇篮 。这些学生走出校门,比没有掌握创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更具优势 。
【对创业基础老师的建议 开设创业基础课的利弊】当回忆起自己的创业生涯时,苏全新感叹道:“如果我在上大学的时候,能够接触到创业管理这类专业,并且有这么多的实践试错机会去历练的话,我的创业之路会走得更加顺畅 。”
到底应该在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开设创业管理专业,也值得深入探索 。
“在本科层面,直接作为一个学科方向招生具有一定风险 。本科生如果不学其他技术类专业,仅仅纯粹学习创业管理的内容,是不可行的 。如果作为一个研究生专业则是可行的,因为研究生有学科基础,是有备而来 。”路军指出 。
他建议,本科若要设立创业管理专业,可以参照天津大学的模式 。天津大学在2015年开出工商管理(创新创业方向)双学位,让学生“习学并举”,这样的安排更为稳妥 。
关于创业管理专业真正的培养目标,广东金融学院创业教育学院院长肖伟才有着自己的打算,“要面向中高端人才培养,即优秀创业者、民营企业继承者、企业二次创业、职业经理人四个方向作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
他告诉《中国科学报》,未来该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既具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又具有市场敏感度 。即使这些学生最终并未创业,而是直接就业,也是“闪光的钻石” 。
“企业需要这种创业管理的人才,因为这样的毕业生有创新创业思维,进入企业后可以站在创业者的角度理解企业 。如果每个员工都能站在老板的角度去思考企业如何发展,那么这个企业的内生动力就会很足,生命力也会更旺盛 。”
苏全新坦言,他的公司也非常需要这样的人才来补充新鲜血液,帮助他实现利润最大化 。
需要宽松环境和温润土壤
从全国来看,许多高校都在如火如荼地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将来全国各地的高校为促进“双创”也都会开设创业管理的课程,由此而来的问题是师资的缺乏 。
“创新创业教师严重不足 。”路军说,过去就没有培养创业师资的学科,更别提创业管理专业的教师了 。
在肖伟才看来,组建创业管理专业教育的师资团队,不是创业学院自己能够承担的 。“没有高水平的师资匹配,培养的学生和业界就对接不上,除了自己学校现有的管理学老师转型,更需要整合校外导师资源 。”
这里所指的校外导师是各行各业的企业家,包括企业家“大咖”、小企业家以及初创者等 。
肖伟才建议,在基础课的前提下,把校外导师成功或失败的鲜活案例引入教学中,形成系列案例集,请这些导师在讲解案例的同时教学生如何规避风险、躲过大坑,提高创业成功率 。
这种做法最早始于百森商学院 。作为全世界创业教育引领者,百森商学院增加了大量企业家实际案例的“解剖”课程,通过对案例的经营模式、方法和管理架构等详细分析,总结出经验教训为学生提供参考 。这种以案例分析为主的课程设置越来越受到“追捧” 。
实际上,教育部在2016年建设的“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中,70%以上的导师资源都是来自于企业的老板、高管、法律界等专业人士 。事实证明,他们所带来的“真材实料”,对有创业计划的学生更有帮助 。
此外,要补的“短板”还有很多 。整个社会的相应配套仍有落实不到位的地方,一些政策虽好,“门槛”也高 。
“比如创业资金的申请难度非常大,真正能够申请到的学生极少 。相关的税收减免政策、创业场地等情况,各地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不能满足很多学生创业的需求 。”河北美术学院创业学院院长梁泽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
肖伟才建议,创业管理专业的设置尚处探索阶段,还不适合马上大面积铺开,应等跨过试错阶段,真正摸索出经验,再一步步在适宜的学校推进 。
“一切都应由高校自己去尝试,政府不要过多干预,更不要全国‘一盘棋’ 。”吴华强调,每一个高校的资源、课程、办学历史以及特色都不一样,要把立足点放在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上,而不是“告诉”学校该怎么做 。“告诉”就是变相的“强迫”,会使教育系统丧失活力 。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宽松的环境和温润的土壤 。“我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条件成熟、实力较强的高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方面做出值得期待的成绩 。”路军说 。
《中国科学报》 (2020-12-08 第5版 大学周刊 原题为《创业管理专业不能承受之重》)
编辑 | 赵路
排版 | 志海

对创业基础老师的建议 开设创业基础课的利弊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