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业政策有哪些 创新创业国家举措


国家创业政策有哪些 创新创业国家举措

文章插图

国家创业政策有哪些 创新创业国家举措

文章插图
从沈重通道俯瞰深圳前海 。潘家灿照片
口译专家
鹏鹏: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会长
唐杰:原深圳市副市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所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国家创业政策有哪些 创新创业国家举措】袁一鸣: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
马:深圳市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大学教授
郑玉喜: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
昨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表示,为充分发挥深圳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新征程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经济特区的创新举措和经验,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学习借鉴 。这条重磅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各大新闻媒体的客户手中 。
高含量的形式很少
《通知》列举了5个方面的47项创新举措和经验,主要包括建立“基础研究技术研究成果产业化技术与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建立健全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以规则机制衔接为重点的新型制度开放格局、创新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创新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学习 。
这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系统总结深圳经济特区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并以正式通知的形式下发全国推广 。有专家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这种罕见的方式和沉重的内容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
有分析认为,凸显了国家有关方面对深圳创新探索和成果的充分肯定,以及深圳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高度重视 。也是对深圳继续敢为人先,继续探索创新的鞭策 。深圳要主动发挥深圳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新征程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
深圳应该帮助支持各地向他们推广和学习
《通知》要求,各地、各经济特区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学习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与自身发展实际相结合,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改善民生福祉,努力形成一批更具普遍性、体现地方特色的创新做法在此基础上,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通知》提出,深圳经济特区要主动作为,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帮助支持各地做好促进和学习工作 。
深圳“四十七条”解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发展改革委,经济特区发展改革委(局):
在总结深圳经济特区复制推广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形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经济特区的创新举措和经验 。此次共推广了5个方面的47项创新举措和经验 。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学习 。
彭彭
清单列举了47项具体做法并加以推广,肯定了深圳的创新探索和成果 。良好的经验和做法应该用于
早期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立科技人员双向流动制度;重构市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体系;构建以“四个90%”为鲜明特点的企业创新生态;支持企业和战略科研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 。
唐杰
走向基础研究是深圳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深圳将来会从传统工业化的专利技术迅速走向科学化的过程,在计算技术、AI、材料技术、生命科学等方面获得突破,从产业中心向科学和产业中心过渡,这也将是深圳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 。
刘陈立
我们正在探索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 。楼上是研究院,楼下是企业,企业跟研究院共用光明科学城的仪器设备,研究院又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 。上班的时候穿白大褂的和穿西装的在同一个楼里的电梯里一讨论,可能一个技术问题就得到解决了,这样不仅缩短从技术到产品这个转化研究的周期,也能让初创公司跨越研发的“死亡之谷” 。
国家发改委
二、建立健全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推动产业链“全链条、矩阵式、集群化”发展;划定“区块线”保障工业发展空间;“联合建楼”让企业降成本共成长;建设符合产业需求的高品质产业空间;实施“5G+工业互联网”工程;打造“深i企”政策精准直达企业服务平台;促进诚信市场主体“经济再生”;建立企业除名和依职权注销制度;“小错免罚”包容柔性执法;推出“秒报秒批一体化“智慧审批” 。
深圳发布
作为知名的高科技之城,深圳格外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此次,国家发改委共梳理总结了“建立健全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10条经验 。其中,深圳在实体经济用地保障方面的举措,尤其受到市场关注,譬如,深圳划定了“区块线”保障工业发展空间,严守270平方公里工业区块控制线,控制线范围内严控“工改居”“工改商”,加大“工改工”支持力度,推广“工业上楼”,严厉处置通过转让等方式变相炒卖工业用地等 。
袁易明
从历史上看,多数科技创新中心是从制造业中心发展而来 。离开了制造业的支撑,会导致创新的空心化 。基于这样的判断,深圳不能让制造业过度流失,但深圳土地资源非常有限,一些非制造的产业容易形成短期诱惑,对制造业及其用地空间形成天然挤压 。划定工业用地红线这样的做法有其必要性,从资源上对制造业进行合理布局,这也是产业结构的再平衡战略 。
国家发改委
三、构建以规则机制衔接为重点的制度型开放新格局
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法律规则衔接;创新机制建设国际仲裁高地;率先形成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允许香港建筑业专业机构及人士在深提供服务;运用“互联网+”放大便利化通关模式优势;促进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便利流动;打通国企“资本结构优化一公司治理强化一选人用人市场化”改革链条;探索创新大湾区标准化协同机制 。
深圳市委 大湾区办
深圳拥有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在港澳工作上有深厚的基础和广泛的交流合作渠道,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在与港澳规则衔接上继续不断实践探索 。
马敬仁
在构建制度型开放新格局中,深圳在制度建设方面还有短板,只有制度型开放才能使深圳机制体制进一步得到有效提升,得到不断改革 。
国家发改委
四、创新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
率先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创新构建“两融合、一协同”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集团化办学推动优质教育“遍地开花”;率先建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模式;“圳品”全链条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百姓“点菜”政府“买单”的民生微实事;建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民生诉求响应机制;率先创建儿童友好城市;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 。
深圳发布
深圳率先出台了《经济特区健康条例》,明确规定组建基层医疗联合体、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签约居民制定个性化健康服务包等 。深圳率先提出“建设中国第一个儿童友好城市”目标,实施儿童优先发展战略,倡导“从一米高度看城市”的儿童友好理念 。当前,在国家依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的背景下,深圳的这些做法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 。
马敬仁
在构建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方面,深圳很清楚地知道短板所在 。基于实际情况,深圳提出了一个公共服务均衡化体制、配置,包括保障房建设、公立各类学校幼儿园的建设等,在全国起到了引领作用 。
国家发改委
五、创新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流域、全要素、全联动”推进水污染治理;打造“公园里的城市”;公共部门牵引推动全社会绿色发展;创新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设施建设模式;多元共治让基层社会治理迸发新活力;创新防疫模式打造社区抗击疫情典范;“红马甲”扮靓志愿者之城;“越深圳,越国际”打造国际化街区;构建城市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牢牢拧紧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安全阀”;强化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 。
郑宇劼
深圳制定出台了《自然灾害防治条例》等法规,印发《深圳市综合减灾区创建实施方案》,分3年使全市662个社区全部成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过去城市更多地强调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但较少关注到城市安全,这背后涉及整个城市的规划理念、交通方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调整等,尤其是落实到实践中,还存在不少的薄弱环节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治理也需要从粗放转向“像绣花鞋一样精细” 。
焦 点
深圳哪些经验可复制?《通知》给出答案
“由于其中一些创新措施实际上依然处在‘向前闯’的过程中,国家发改委总结的47条其实也给予深圳更多的鼓励和信心,让深圳人有更大的动力、决心在这47条上继续深化 。”深圳市先行示范区专家库专家、深圳市科协原专职副主席张克科认为,《通知》中梳理的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不仅是对深圳经验的总结、肯定,同时也是对深圳未来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鞭策 。
在科技领域工作30多年的张克科注意到,《通知》中指出的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其中既有贯穿深圳发展的“老经验”比如“四个90%”等,也有近年的“新经验”如“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揭榜挂帅”“赛马式”“沿途下蛋“等 。
事实上,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推广深圳经验前,国内的青岛等多个城市已经掀起“学深圳”热潮,来深圳取经的城市众多 。
但让张克科印象深刻的是,以前跟外地朋友交流时,对方往往都说深圳的经验好,但是学不了 。“深圳有哪些经验可以复制?国家发改委《通知》中指出的47条,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答案’,也是为深圳的阶段性发展颁发了一个‘毕业证’ 。”张克科说 。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汪云兴说:“深圳处于经济特区、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本身就承担着为全国各地的改革开放探路、示范的责任,《通知》涉及创新、实体经济、开放、城市治理等方面,政策导向非常清晰,也符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 。”
他分析说,这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中既有“完成时”,也有“进行时” 。深圳先行先试,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但仍不能放缓前进的步伐 。通知中提到,深圳要积极主动作为,进一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协助支持各地做好推广借鉴相关工作 。
汪云兴说,《通知》中提出“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由于不同城市的定位、功能、使命不同,各地应学习深圳的创新精神、软环境建设,并非机械、被动地学习深圳的经验 。
A04-13版统筹:汪建华 周全 黄亚岚
采写:南都采访人员 邱墨山 张小玲 张馨怡 程昆 王睦广 李洁琼 杨亮 王靖豪 综合南方+、21世纪经济报道、珠海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