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老子道德经注》,(魏)王碧注,娄玉烈校,中华书局;《老子注译及评介》,陈鼓应著,中华书局出版
经典讲述真理 。在王弼看来,《老子》(又名《道德经》)的真相,可以用“敬本利终”来概括 。这什么都不是,看不见的,无名的;结尾是,有形而有名 。作为《老子》最伟大的诠释者,王弼真正抓住了老子思想的精髓:在存在与存在之间思考 。
老子是一个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很高的哲学家 。当所有人都在“有”的世界里开始思考时,“世间万物都是无中生有”这句话把中国人的思想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存在与存在之间的世界 。世界一直都在,但只有有人看到了,说了,才会有更多的人注意到,成为自己的世界 。
所有人都在说有,老子说了无,世界呈现新貌
老子发现了事物中的存在与不存在,强调了不存在的作用,这是以前思想家所忽视的 。没有虚荣心,车不可能是车,器皿和房间也不可能是器皿和房间 。从这个发现开始,世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
首先,存在于事物与世界之间的治疗关系已经被揭示,具有永恒和普遍的意义 。“是否相互存在,很难相辅相成,长短对比,高低倾斜,音声和谐,前后恒定 。”治疗无处不在,相互依存,相互生成 。自然世界如此,人类世界也是如此 。以祸福为例,“祸不单行,福在旦夕”,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意识到没有,我们对待的别人都潜伏在自己身上 。在这种认识下,一个不仅是一个,而且是两个 。第二个不仅是第二个,而且是整个第二个 。“二命二命三命”的意义就在于此 。产生万物的道也不例外 。它慷慨而无形 。是对存在和不存在的处理,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处理 。
其次,对事物的处理导致变化,从一件事到另一件事 。不幸变成幸福,幸福变成不幸 。收回来很奇怪,收回来很邪恶 。老子称之为“反道之运动”,事物会朝相反的方向变化,这就是道的内涵 。但是,变化是有条件的,当它达到“过剩”的极端时,就会更容易发生 。比如“如果你又尖又尖,就不能长时间保持;从此幸福,莫芷可以保持它;有钱又傲慢,随它去吧”等 。
第三,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治疗和变化的规律来控制变化的发生 。“反道之运动”的应用意味着“欲弱必强;如果你想浪费它,你必须修复它 。”因此,老子提倡守柔、静下心来、不争、轻而不闪,提倡中庸之道 。以“生与不生”为例,这个命题既包含有,也包含无 。如果我们想保存我们所拥有的,我们就必须什么都不要,从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这样的理解,“如果我们想要一切,我们就必须什么都不反对” 。老子什么都不看重,什么都不贵,意图是保存他已经拥有的一切 。珍贵的虚无不是对虚无的追求 。相反,不存在是世界和万物存在的基础 。
这种理解,集中表现为“世间万物都是与生俱来的虚无” 。世间万物都是有形有名的,但有形有名来自无形无名,后者比前者更根本 。用第一章的话说,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出名,不是很出名 。未知,一切的开始;出名,万物之母” 。现代人已经习惯了这句话,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却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比如名字,一般被认为是神圣的东西,只有通过名字,事物才被定位,才变得清晰 。孔子要正名就不用说了,还有墨家、法家等 。所有人都完全生活在名声的世界里 。无论是礼乐秩序还是法律秩序,事物和名称已经完全绑定在一起 。这时老子突然提出隐姓埋名,名与物的鸿沟出现了,等于给了事物松散的联系,获得了从名中解脱的可能 。
http://w
一个想法是一束光投射到世界上 。有了匿名的概念,人们会想,名字和真实的东西有什么关系?如果事物从根本上是无名的,那么名字能完全代表真实的事物吗?名字的意义是什么,是揭示事物的本质还是传递它
给事物命名的方式,将其纳入到某种人为的评价或秩序中去?很显然,老子意识到了名和事物之间的距离,意识到了名对于事物的束缚和控制 。作为万物本原的道是“恒无名”的,如王弼所说:“至真之极,不可得名,无名则是其名也 。”道如此,事物其实也是如此 。但物毕竟不是道,人间世虽然保留着和道相连接的脐带,却也努力地彰显自己的独立性 。
老子的深刻之处在于,在究竟意义上肯定无名的同时,也给有名保留了空间 。在“道恒无名”之后,“始制有名”似乎也有其不得不然的理由 。于是,读者很容易看到存在于其中的无名和有名之间的张力 。在这种张力之下,名的存在部分地被肯定了下来,却也仅限于此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它更像是不得已的工具,如果把工具变成了目的,“任名以号物”,那就是“争锥刀之末”了 。
世人对A Thing和That Thing的无从选择
但这个世界似乎更在乎名,更在乎命名 。《鸟人》(Birdman)2015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 。主人公年轻时靠扮演超级英雄“鸟人”而风靡一时,以至于他想撕掉“鸟人”标签,去追求真正自我时发现挥之不去,“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电影中主人公愤怒于懒惰的批评家们不在意真正的艺术,他们只是用标签捧人或踩人 。但反讽的是,想要摆脱标签的主人公也被困在标签之中,“不可解于心” 。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揭示了人的永恒困境:我们拼命想摆脱的,其实是永远无法摆脱的东西 。就像希腊神话中的伊卡洛斯,想要靠飞翔摆脱大地的束缚,却毁灭于温暖的阳光 。
画龙点睛的是电影中的一个句子:A thing is a thing;not what is said of that thing 。我一直认为这是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最传神的翻译 。事物本身是无名的“a thing”,在现实世界中却成为贴上标签的“that thing” 。从悲观的方面说,生命就是“a thing”和“that thing”之间的挣扎 。自乐观的方面看,在一个有名的世界中自觉到无名,意识到“a thing”和“that thing”、有无之间的分别,毕竟让生命和世界拥有了更大的空间 。我想,《老子》直到今天仍然被很多人喜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发现了这个道理吧 。
(作者系北京大学副校长、哲学系教授)
作者:王博
【对一种事物有了解怎么形容,事物重要性从哪几个方面说】编辑:薛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