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爆发后“哑火”? 看第一批投新品牌的人怎么说( 二 )


消费融资从高处俯冲 , 如何理解“泡沫”?伴随投资在新消费领域的退潮 , 越来越多反思新消费“泡沫”的质疑声也逐渐出现 。
资本蜂拥而入的时候 , 泡沫当然有 。 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人对《天下网商》说 , “市场过热时 , 肯定有过多的钱进入 。 但其实要回答的问题不是该不该投 , 而是值不值得投 。 ”近两年新消费整体爆发中领跑的头部品牌 , 包括已经上市的品牌 , 早已被嗅觉灵敏的投资方提前锁定 , “现在已经到了收获期 。 ”
因此在这名投资人看来 , 许多去年开始入局的投资 , 实际上是看到“消费热”后才跑步进场 , 对消费本身的理解和认知并不够深入 , 并且投资机会也所剩不多 。 下半年撤退的资本中 , 不少是属于这样的机构 。
而新品牌的“泡沫”则是另一番景象 。 资本热捧下 , 新品牌层出不穷 , 获得融资的频率和规模也一次次刷新纪录 。
细看其中 , 一方面是赛道中头部品牌估值水涨船高 , 成立于上海的Manner咖啡单店估值就可以过亿;另一方面 , 大的行业机会所剩不多 , 新创立的品牌选择切中更加小众、细分的赛道 , 推出头皮精油、宠物口腔护理这样的新产品 。
如何判断头部品牌高估值的泡沫有多大?有投资人曾经表示 , 对估值泡沫大小的判断往往是“马后炮” , “只要品牌最后能做出来 , 实现发展预期 , 就没有所谓的泡沫;当品牌实际的表现不匹配资本估值 , 就会形成泡沫 。 ”
以Manner为例 , 虽然一家咖啡店看起来撑不起过亿估值 , 但相比于喜茶、奈雪的茶等头部奶茶品牌的百亿估值 , 结合Manner自身和整个咖啡行业的发展增速来看 , 目前的估值似乎又有其合理性 。
不少新品牌创始人认为 , 每一个行业都会出现泡沫 , 也会有泡沫被刺破的一天 , 不必为此恐惧 。 有乐岛联合创始人王磊说 , “只有在努力的环境下才能戳破泡沫 , 估值越高责任也越大 , 希望我们(新品牌)一起可以到达彼岸 。 ”
今年5月 , 有乐岛刚刚入驻天猫 , 6月上线第一款产品早餐杯 , 第2个月销售额就突破100万 , 3个月单品销售量突破100万杯 , 成为天猫美食新品牌新式营养赛道TOP品牌 。
新品牌成长唯一的“套路”网上有人总结 , 此前新品牌崛起主要靠“三板斧”:先找KOL、KOC在小红书投放5000篇种草文;在知乎发布2000篇问答行业文科普文;找头部主播薇娅、李佳琦带货 , 然后中腰部主播全网铺渠道 。
但是资本回归理性后 , 消费者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容易“上头” , 新品牌成长是否还有“套路”可循?
在蓝系创始人丁洁看来 , 品牌的根基是产品 , 如果产品有问题 , “套路”用到极致也没用 。 一些新品牌在快速出圈后又口碑“翻车” , 原因就在于产品本身不够“能打” 。

蓝系创始人丁洁(站立者)
黄海说 , 他看好的新品牌 , 必须具有这三大特征:品质升级、价格亲民 , 能够给消费者带来良好的情感和情绪体验 。 对于新锐品牌而言 , 其创造出来的新需求中 , 哪些是真正挖掘出消费者痛点 , 哪些不过是伪需求的泡沫 , 则需要市场来检验 。
2019年成立的Moody在两年内快速出圈 , 很大程度上也是抓住了隐形眼镜这一小众市场隐藏的真正需求 。 前几年 , 国内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往往是半年抛、年抛的产品 。 但是Moody创始人兼CEO慈然2019年在日本市场调研时发现 , 当地药店只出售日抛产品 , 因为年抛、半年抛便宜但不健康、不安全 。
这一经历让慈然认识到 , 即使是眼前市场上热销的产品 , 也可能实际上是一种伪需求 。 去年1月Moody入驻天猫后 , 仅凭两个系列8个花色 , 上线两个月月销售额突破100万 , 上线12个月累计成交额破2亿元 。 慈然说 , Moody80%的销量都来自日抛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