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价值|去滤镜时代,如何维持种草、用户和商业化的平衡?( 二 )


在这个微博平台上 , 因为圈层的丰富多样性 , 同样针对某一景点或热议话题 , 有各个领域的博主、行业专家、企业机构、媒体 , 乃至普通用户都参与到讨论中 。 用户在被种草的过程中 , 可以同时接收来自不同视角的信息传达 , 而不单单是网红博主的推荐 , 如此一来 , 他们踩坑的几率便能大大降低 。
值得一提的是 , 像“滤镜粉碎机”这类更偏向于帮助用户全面测评 , 帮助用户甄别是否真的值得种草的内容 , 也是平台不可或缺的部分 , 种草和拔草内容的结合 , 才给了用户更值得信任的参考 。

当然 , 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用户接触到更全方位的、更真实的信息 , 他们的关注点就不会仅停留于拍照打卡 , 而是在旅途中学会感受这些地方的人文、历史、风俗等文化内涵 , 也更加享受旅途中的快乐 , 增强获得感 。
与此同时 , 因为微博包含图文、视频和直播等多种内容形式 , 用户对于某一景点 , 可以从不同展现形式的内容去深度了解这个地方 , 这对于深陷打卡模式的用户来说 , 无异于是一场升级体验 。
这也是当地旅游景点乐意看到的 , 他们并不希望依赖滤镜收割一群不明就里的游客 , 而是希望通过美好的旅行提升他们的体验 , 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前来 。
因为旅行本来就不该只局限于拍照走人 , 更应该体验的是整个旅途的过程 。
内容的良性循环 , 才能形成信任的底色
阿里、京东、抖音、快手…互联网巨头们都在内容种草上看到了市场潜力 , 但种草说起来容易 , 真正做到却不简单 。 如何像使用滤镜一样 , 把握好“尺度” , 不能不用但更不能乱用 , 建立一个多元良性的种草生态社区是关键 。
以旅游为例 , 微博的旅游种草之所以很大程度上能够让用户免于掉入“颜值至上”的陷阱 , 是因为在信息传播上 , 微博是基于在错综复杂的关系链上建立的兴趣推荐机制 , 给用户呈现的是更全面、丰富、多元的内容 。
而放大到整个内容平台 , 微博良性的种草生态建立于其独特的内容优势 , 在长期的内容积累和热点发酵机制下 , 微博渐渐形成了一条从内容生产到内容分发、内容反馈的完整链条:
生产内容—话题/热搜/榜单—兴趣推荐+流量分发—用户消费与交易—用户反馈 。
每一个环节又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群体 , 不论是KOL/KOC , 还是官方媒体或者普通用户 , 都能在各个环节参与 , 这正是微博社区种草能够形成信任的底层逻辑 。
一则 , 微博不只拥有多元的主体、多视角下的声音表达 , 关键是它们带来的内容资源优势 , 可以借助微博高效的传播效率得以发挥 。 这两者的相互成就 , 既使微博优质的、真实的信息大规模传播 , 又以兴趣为引导精准触达对相关内容感兴趣的用户 。
二则 , 用户消费后的反馈能及时传播给更多用户 , 以此形成了一种类似纠错的机制 ,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照骗”事件 , 而且用户反馈与内容生产前后衔接、构成闭环 , 驱动微博内容生态的循环发展 。
这两点其实都直接作用于用户信任 , 让用户在浏览内容时可以安心种草 , 对平台而言 , 也能够缓解种草、用户和商业化之间的矛盾 。
回顾近两年来的消费趋势 , 小众变为大众 , 体验让位于精致 , 冲动消费和理性声音交织 , 用户消费分层越来越明显 , 他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也越来越难以琢磨 。 但有一点需求是不变的 , 即真实 。
【品牌价值|去滤镜时代,如何维持种草、用户和商业化的平衡?】网红经济也好 , 内容种草也好 , 只有真实的信息才能维持用户的信任 , 随着网红景点接连翻车 , 或许正在向我们敲响警钟:一切的种草模式 , 没有信任为基础 , 终将难成大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