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雀巢水土不服

在中国,雀巢水土不服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砺石商业评论 , 作者丨金梅
前不久 , 在FoodEngineering公布的《2021全球食品饮料100强年度榜单》中 , 蝉联榜首多年的雀巢(食品饮料业务)以677亿美元营收错失王座 , 被百事公司704亿美元营收(同比增长4.7%)赶超 。
而在食品巨头必争之地的亚太地区 , 雀巢也呈现明显颓势 , 比如将雀巢挤下食品饮料榜首的百事 , 净收入增长了18% , 但雀巢的大中华区收入却出现负增长 。
自1867年成立至今 , 雀巢一直扮演着食品大鳄的角色 。 它不断在全球市场吞并和剥离业务 , 直到成为世界最大的食品制造商 。 2010年雀巢销售额达到1097亿瑞士法郎 , 创造了雀巢帝国最巅峰时刻 。
但如今雀巢却在自己最擅长的食品饮料领域 , 跌落王座 。 雀巢怎么了?
雀巢的滑落有外部因素 , 比如瑞士法郎的持续升值、公司业务的剥离 , 但抛开这些问题 , 雀巢的滑落 , 还有更深层次的因素……
事实上其困兽之斗已经持续了十年 , 而在至关重要的中国战场 , 雀巢更是屡屡受挫 。
1、雀巢遭遇十年低谷期
雀巢的问题 , 早就有人看不下去了 。
2018年 , 华尔街投资者——拥有超过30亿美元雀巢股票(约占1.25%股份)的DanielLoeb发布了一封致雀巢管理层的公开信和一份长达34页的PPT , 痛斥雀巢“无能” 。
在中国,雀巢水土不服
文章图片
“雀巢没有完全认识到 , 迅速变化的消费者行为正在威胁其未来”“我们呼吁的是紧急行动” 。
在Loeb看来 , 雀巢的战略模糊不清 。 更不可思议的是 , 公司制定战略的12人 , 只有一人有快消行业经验 , 且并非食品饮料领域 。
雀巢想靠目前的产品组合实现增长 , 根本无望 。 雀巢声称锁定了咖啡、宠物护理、婴幼儿营养和水领域 , 但公司只有一半销售额是来自这些领域 。 剩下的一半业务增长率、利润率和估值都较低 。
糟糕的雀巢 , 不但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蚕食 , 企业收购又一次次错失良机 。
Loeb将此归咎于雀巢的组织:雀巢的架构既按地域又按品类划分 , 令人困惑;管理层级太多;决策过程太复杂;责任链条不明晰 。
失速的雀巢 , 在中国同样处境艰难 。
2014年6月 , 雀巢冰爽茶在经营13年后退出中国市场 。
2015年2月 , 约四百吨接近质保期的雀巢咖啡在东莞被销毁 。
它的问题 , 还波及了收购的中国品牌 。
向来秉持“打不过就收购 , 下行期就出售”策略的雀巢 , 90年代末期在欧美市场增长乏力后 , 开始在中国并购优质资源 。
1998年 , 雀巢收购了上海太太乐鸡精 , 开始在鸡精调味品市场占据领导地位 。
2010年 , 为了在中国拥有自己的水源 , 雀巢收购云南矿泉水第一品牌——“大山”70%的股权 。
2011年 , 雀巢收购厦门银鹭60%的股权 , 成为国内复合蛋白饮料和八宝粥龙头 。
2011年 , 雀巢收购徐福记60%的股权 , 成为中国糖果行业的老大 , 同时获得了其遍布全国各地的128个分销团队和两万多个零售网点 。
但短暂繁荣后 , 雀巢的并购后遗症汹涌来袭 。
银鹭和徐福记并购带来的业绩增长 , 只是昙花一现 。 从2013年开始 , 徐福记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 , 产品逐渐脱离主流消费 , 趋向边缘化 。 银鹭花生牛奶、八宝粥产品老化 , 2015年业绩下滑 , 2016年更是两位数下降……
2、这十年雀巢输给了中国的巨变?还是输给了自己?
征战国际市场150多年 , 雀巢不会料到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中国可以如此短 。 雀巢低估了既有品牌的老化速度 , 速溶咖啡、冰激凌、糖果 , 这些曾被中国消费者认为时髦的品类 , 如今被归为不高级、不健康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