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把电子邮箱干掉?

编辑导语:在信息时代,电子邮件作为信息的异步传递的一大工具,转而成为了工作正式内容的必备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多少人在使用电子邮箱?电子邮箱的未来发展如何?它是否会被替代?作者对此展开了分析,对电子邮箱的价值以及前世今生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看。
接收|把电子邮箱干掉?
文章插图
一、前言借用百科的介绍简单先过一下电子邮箱的概念:
电子邮箱是指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交流的电子信息空间,既可以为用户提供发送电子邮件的功能,又能自动地为用户接收电子邮件,同时还能对收发的邮件进行存储,但在存储邮件时,电子邮箱对邮件的大小有严格规定。
——百度百科
在信息社会,电子邮箱主要解决的是信息的异步传递问题,既然是异步,给予了人思考的时间,邮件内容自然具备一定正式性,这就为后来工作邮箱产生奠定了基础。
PC互联网时代,与之对应的是IM软件,如QQ、MSN等,即时通讯因为信息的接收与发送是几乎无时延的,在满足实时互动需求的背景下,也天然丧失了信息的沉淀价值,可以说邮箱和IM软件从某种意义上时是满足人与人信息交互的两种方式,各行其是,互不干扰。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邮箱和IM软件离开了桌面PC,来到了掌上移动设备,这两种工具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个人邮箱逐渐沦为验证码接收器,以及登录注册其他app的接收口,而工作邮箱则成为了收发会议通知、公司重要信息的窗口,其更接近于公告板的属性,这种定位使得邮箱定位变得逐渐尴尬。
大家可以想一下,这里面邮箱提供的价值之中,哪项不能被其他替代品满足,哪些又是邮箱实现的过于好,而其他竞品无优势的呢?
【 接收|把电子邮箱干掉?】定位的尴尬也使得邮箱使用范围的缩窄,或者说移动互联网的人群下沉并未给邮箱带来相应的增量。楼下小卖部的老板肯定不用,菜场卖菜的摊贩也不用,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不需要用,更别提爷爷奶奶辈这些银发族了。
这让笔者不得不产生疑惑,2021年的当下,究竟还有多少人还在使用邮箱呢?在他们心中邮箱又究竟代表着什么呢?未来邮箱是否可被代替呢?
二、邮箱的前世今生1. 邮箱缘何兴起?仔细一想,电子邮箱的产生是非常符合直觉的。现实世界中远距离的信息传输最早主要是以信件的方式承载,可以粗略认为存在三个锚点:一是接收点,二是发送点,这两点都可以理解为邮局,或者说后续进化到用户门口的邮箱,三则是邮件的“传输中介”,这在现代社会中,通过邮递员与长距离传输工具共同构建。
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零成本的信息传输中介,两个定位点也以能够标识个人身份的网络地址形式存在,这就是邮件,而用于管理收发邮件的系统,自然就是电子邮箱。
电子邮箱的产生甚至早于互联网完全兴起之前,1971年秋季,雷·汤姆林森就已经通过“@符号,符号前面加用户名,后面加用户邮箱所在的地址”的方式将邮件地址的形式固定。
而在国内,1998年3月丁磊、陈磊华研制出了第一套免费邮件系统,并挂在163net上供当时的网民免费使用,中国的第一家免费电子邮局也由此诞生。可以说从诞生之初,电子邮箱就具备了互联网精神:平等、自由、分享,以及免费,这种极客精神也吸引了很多技术大牛,古早的很多大神都是做邮箱起家的,我们熟知的有网易丁磊,以及Foxmail的张小龙等。
符合用户使用习惯、使用方便、免费,这些特质让邮箱很快成为互联网的基础设置之一,成为了用户在互联网上的个人信息标识,可以说是最初的用户账号体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