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团队规模、“新鲜”程度、利益驱动、层级结构……什么在影响科研团队创新...|什么在影响科研团队创新能力( 二 )
2019年2月 , 吴令飞的论文被《自然》选为当期的封面论文 。 一年后 , 曾安偶然间看到这篇文章 , 脑海中冒出一个新的想法 。
结构:
“新鲜度”有助提升创新
在北师大系统科学学院 , 曾安的科研方向是复杂网络 , “也就是由点和线构成的网络结构” 。 自从硕士期间进入这一领域 , 他进行相关研究已经有十几年了 , 以至于产生了一种“网络情结” , “看到一些论文或研究成果时 , 就会不知不觉地想 , 这里面有没有什么网络结构” 。
然而 , 吴令飞的研究中恰恰缺乏“结构” 。
“吴老师的研究只是涉及了团队规模 , 但并没有考虑团队内部成员的结构和组成 。 既然如此 , 我能不能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网络’呢?”曾安觉得 , 在团队规模不变的情况下 , 内部结构的变化一定会对团队的创造力产生影响 。 他决定通过自己的研究验证这一点 。
曾安决定将研究的落脚点放在团队的“新鲜度”上 , 即团队中新成员比例和新合作关系比例对团队创新能力有何影响 。
“通过传统方式 , 我们很难大规模地判断团队成员是否稳定 , 但借助大数据 , 做到这一点却并非不可能 。 ”他告诉《中国科学报》 , 伴随团队规模扩大 , 单篇论文的作者数量也在增加 。 如果团队中的某个成员在之前跟其他成员没有合作关系 , 他对于团队来说 , 大概率就是一名新成员 。 基于此 , 就可以通过团队连接新成员的比例量化团队的新鲜度 。
研究中 , 曾安借鉴了吴令飞团队“颠覆创新指数”的评价模式 , 并将其中的自变量从“团队规模”变为“团队新鲜度” 。 在此基础上 , 研究团队分析了1893—2010年间发表的超过48万篇论文中 , 双作者、四作者、八作者团队对应的新鲜度 。
结果显示 , 在科学研究中 , 全新的团队相对较为少见 , 但是新团队的研究工作具有更大的颠覆创新性 , 并且新团队论文的多学科影响力也比旧团队的论文要大得多 。 “而且 , 这种效应在大规模团队中更加明显 。 ”
尽管有了这样的发现 , 但曾安强调 , 团队新鲜度的高低与团队创新能力的高低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对应关系 。 “也就是说 , 看一个团队比另一个团队的新鲜度高两倍 , 并不能就此认定其创新能力也会比后者高两倍 。 ”
曾安告诉《中国科学报》 , 他们的研究只是简单地发现团队新鲜度与团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 , 但其背后的产生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 不过他相信 , 这与新团队成员之间具有更加明显的学科差异、更容易产生学科交叉有直接的关系 。
对此 , 刘山深以为然 。
“以我个人为例 。 且不说知识结构乃至研究方向的差异 , 仅在思维模式上 , 我作为初入团队的‘新人’ , 有时就能明显感觉出自己很多想法与团队中的‘主流想法’有所不同 。 ”他说 , “好在我们的团队氛围很好 , 这种思考方式的差异产生的往往并不是争执 , 而是互相启发 。 ”
不过刘山也有些担心 , 在团队待的时间久了 , 自己可能也会慢慢被“同化” 。 如果没有新人加入 , 团队的创新能力会不会下降呢?
争论:成员互动 , 作用几何
2021年4月 , 曾安团队的研究成果在《自然-人类行为》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发 , 随即引发了广泛关注 。 同样在这一年 , 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岩芳也开始了一项关于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研究 。
根据这项研究 , 刘山显然有些“多虑”了 。
在研究中 , 刘岩芳团队结合高校科研实际 , 设计了一套关于科研团队创造力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 并对228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 。 结果显示 , 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因素权重 , 从大到小依次为利益驱动、团队领导和成员个体能力结构 。
- 中国移动|铠侠在第四代EPYC平台演示CM7系列企业级SSD顺序读取性能提升98%
- 淘宝|头部主播入淘,中小主播紧张
- 本文转自:烟台日报走进兰德华产研中心——解锁智能钥匙柜的“安全密码”智能钥匙柜本报讯(Y...|解锁智能钥匙柜的“安全密码”
- 得物隐私博弈,用户永处下风
- 本文转自:烟台日报“智慧体测”进校园芝罘区政校企合力|“智慧体测”进校园
-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11月9日|华为:携手合作伙伴共建产业根基 共筑数智生态
-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11月13日|“子午工程”二期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设备进入联调联试
- 光刻机|佳能:我来给中国提供光刻机
- 本文转自:南宁晚报哈啰升级南宁地区“骑行驾照”管理机制用户违反交规 “驾照分”或被清零共...|用户违反交规 “驾照分”或被清零
- 本文转自:南湖晚报城市缔造 湖畔相悦点亮亲子童梦集市效果图跨越时空的建筑景观|城市缔造 湖畔相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