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雕刻开店挣钱吗,激光雕刻创业前景如何-


激光雕刻开店挣钱吗,激光雕刻创业前景如何-

文章插图
【激光雕刻开店挣钱吗,激光雕刻创业前景如何-】东莞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采访人员兰摄
位于东城牛山对外经济贸易产业园的东莞市李星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是智能装备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公司依托国外先进的激光技术专利,发展成为集R&D、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激光切割、打标、焊接及自动化生产线销往国内外市场 。在本届智博会上,公司将带来满足中国客户需求的管板切割机、机器人多工位焊接机等拳头产品,同时为其自动化生产线探索道路 。
激光加工的“新与快”
飞鹰,展翅的蝴蝶,在李星激光的展厅里,许多饰品栩栩如生,具有独特的金属质感.“这些都是激光雕刻的,激光当之无愧是‘最锋利的刀’ 。”李星激光副总经理尹德胜指着一把刻有复杂图案、形状奇特的兵器解释说,像这项技术,传统技术只能靠巨大的刀和锤一点一点打造,费时费力 。成品仅为棱角分明的R型产品,而李星激光雕刻的产品精度高达0.1毫米,接口可无缝对接 。
这不是简单的技能展示,而是有隐藏的行业趋势和客户的实际需求 。尹德生解释说,中国改革开放多年后,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日益增加,消费者心理追求个性,迫使产品实现更新更复杂的加工,如异形、镂空等 。此外,产品质量也要求提高加工精度,这是传统机械加工难以满足的,只能通过激光来实现 。
利用这一趋势,成立6年的李星激光产品已发展到激光雕刻、激光切割、激光打标、激光焊接等6大系列30多个型号,广泛应用于纺织服装、工业面料、皮鞋、玩具礼品、印刷包装、电子家具等行业 。“激光加工在大多数制造业都能实现,一个激光加工一眨眼就出现了 。”尹德生是这样描述的 。
激光加工技术的另一大优势是速度快,传统开模十几天半就能完成,激光机械三天就能实现,特别适合如今的小批量、高频订单 。“你只需要用电脑上的软件进行设计,立刻裁剪或雕琢出来,完全满足了当前商战中的短而快的打法 。”
李星的发展速度和激光技术一样快 。尹德胜透露,公司2010年成立时,当年实现销售额1000万元,今年将实现3亿元规模 。“其实我们从去年才开始整合各方资源,产品线也开始成熟 。初步预计明年将增加1亿至2亿元 。目前,我们也在寻求进入资本市场 。”尹德生说 。
试水自动化生产线
为了开拓市场,李星激光近年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会 。虽然激光设备只是本届博览会众多展品中的一个细分,但李星表示,“国内的展览不会缺席”,将展示金属切割用管板一体机、配备机器人的多工位焊接机等主要产品 。
其中,板管一体机结合了切管和切板两种功能 。这种单机与传统的板机、切管机相比,价格便宜了近一半,非常适合中国市场,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 。“国外大公司只切割板材或只切割管材,但有些中国公司可能两者都有需求,不得不更换,但最后两种设备更贵,所以我们的产品正好抓住了他们的痛点 。”尹德生说 。
另一台机器人集成焊机可同时处理三个工位的焊接过程 。过去一站需要三个人才能完成,比如人工装卸 。然而,
尹德生表示,这其实还只是半自动化 。这些机器都留了单机接口,未来可以朝着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步步深入,最终实现无人工厂 。
尽管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计划被外界炒得火热,但对力星来说,这都得一步一个脚印地细致工作 。作为新生后辈,该公司从成立之初就在关注智能化技术,相关成果也从去年开始应用 。例如,该公司已经给广日电气上马了一套装配有工业机器人、智能监控系统的设备,价格相比国外同类生产线便宜了三分之一,性能也受到客户好评 。
“激光设备很多厂都能做,但与之配套的自动化生产线,就比较困难了,难点在于能否把握客户需求,实现个性化定制 。当然还有技术门槛和成本门槛,目前还只有大企业能接受,例如一套自动化激光加工系统,起步就是2000万元 。因此,这种高附加值的生产线也是未来我们看好的发展方向 。”尹德生表示 。
智造经验谈:
选对技术路径与否决定企业生死
近年来,激光加工技术发展可谓一日千里,产品也更新换代频繁 。由于不能自主生产作为核心零部件的激光器,因此选对激光技术路径对力星这样的应用型企业就至关重要 。这一点上,力星激光吃过亏,也有骄傲之举 。
力星激光副总经理刘小冬介绍,在2010年公司成立前后,该公司曾经引进技术生产一种二氧化碳激光产品,结果没想到技术不成熟而被客户投诉,100多万元的机器只能退回,至今仍停留在仓库里 。怎么办?当时,国内还流行另一种半导体激光技术 。不过,在一番广泛调研后,该技术也被力星否决 。因为包括德国知名公司在内的不少国外厂商都认为半导体激光器光电转化效率太低,即将被淘汰 。
于是,力星干脆等了三年,直到另一种备受看好的光纤激光器的产品价格逐步降下来,技术稳定后,立即上马这一产品 。到2015年,光纤激光金属切割机等产品一问世,当年就实现了4000多万元的销售额,今年预计将达到1.6亿元的规模 。而不少国内走半导体技术路线的公司则举步维艰 。“所以说,选对技术路径非常重要,要多方沟通、求证、研判,新技术时机也很重要,不早不晚 。”刘小冬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