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船派”和“元宇宙派”| 董子博编辑 | 林觉民 王亚峰人类向...|刘慈欣元宇宙论战复盘:人类文明的“砒霜”还是“蜜糖”?( 三 )


其实无论是数据中心还是挖矿 , 本质上都是计算 。
如果反向来看这个问题 , 要满足元宇宙产生的超高性能但低功耗计算需求 , 也必定推动芯片乃至整个计算机体系结构的重塑 , 以及量子计算的发展 。
现在的计算设备 , 大部分功耗用于冷却 。 而量子计算机与传统电子计算机的不同之处在于:量子计算机不再由电子元器件组成 , 而是由多个处于量子状态的粒子构建 。 所以量子计算机本身就是一个量子系统 , 天然具有低能耗、低损耗等特点 。
元宇宙倒逼计算的再升级 , 利好各行各业 , 如超高性能的生物计算 , 将对医药和生命科学领域进行新一轮改造 。
更甚可以引发下一波人工智能浪潮 。
人工智能每次井喷的原因 , 被专家们总结为算力、算法、数据共同推动 , 缺一不可 , 但其最大助推器还是算力 。
但有些声音颇为悲观 , 认为多年来 , 用户的新需求总是大于新解决方案 , 在雷锋网的元宇宙讨论群中 , 有一位业者如此说道:
“现在手机的电池容量越来越大 , 内置芯片也不断在降低自身的单位功耗 , 但这么多年来 , 每个人手机的耗电速度只增未减 。 随着高能耗的应用越来越多 , 不断迭代的低功耗解决方案 , 从未对冲掉应用的耗能增长 。 元宇宙也很难避免这种尴尬处境 , 减耗永远跟不上增耗 。 ”
4
地球会毁灭 , 但元宇宙可永生
上文中我们推论了元宇宙对现实世界的诸多益处和新一代技术的推动作用 。 但拉长历史去看 , 地球终究是要走向消亡 。 科学研究分析称 , 50亿年后 , 地球将不复存在 。
电影《流浪地球》在2019年年初引爆了票房口碑 , 也同时引发了许多人的讨论 。 当地球寿命将近、或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发生 , 人类唯一延续生存的手段是否如同电影一样 , 与地球一同进行“星际旅行” 。
“飞船派”和“元宇宙派”| 董子博编辑 | 林觉民 王亚峰人类向...|刘慈欣元宇宙论战复盘:人类文明的“砒霜”还是“蜜糖”?
文章图片
电影《流浪地球》
而对于如此外来灾难 , 人类逃生的方向可以是遥远银河中适合生存的星际 , 但也同样可以逃向与现实相平行的元宇宙中去 。
如此未来早已经被一名叫约翰·斯玛特的学者所预测 。 在他2011年提出的“超越性假说”中 , 他认为当文明发展超过一定界线后 , 并不一定会走向外太空 , 而是会定居在虚拟的“内空间”中 , 可以理解为人类将自己的意识、记忆、知识数字化 , 上传到虚拟世界当中 , 甚至无需肉体和生命来承载 。 约翰·斯玛特认为 , 这也许能解释为何我们至今未遇到外星人的重要原因 , 他们已率先将自己数字化了而已 。
而人类数字化的第一步 , 或许就是脑机接口 。
做为元宇宙的“未来” , 脑机接口势将取得极大的发展 。 利用这项技术 , 人脑的信号将能够与机器达成双向传输 , 而记忆和意识的储存和上传也将在技术上成为可能 。 这并非一厢情愿的科幻 , 而确实在科学家的努力与尝试中一步步成为扎扎实实的科学 。
科学家认为 , 我们主要的精神活动 , 都不过是在大脑中发生的纯粹电化学过程 。 而意识上传需要的是对大脑精准的测绘和模拟 。
在之前的内容《科技史上最炸组合「元宇宙+脑机接口」 , 离我们还有多远?》中 , 雷锋网就请教过中科院研究脑机接口的何晖光教授 , 他认为在脑机交互的领域 , 目前最首要的难点就在于对人脑的脑信号进行识别和解析 。
以目前的技术而言 , 设备对脑信号的解码速度仅有200bit/分钟 。 即使其中效率更高的用户 , 速度也不过与我们单手使用手机打字的速度一致 。 以这样的速度 , 对于上传脑信号以上载意识 , 差距还相当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