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在武汉做什么生意 仙桃市创业做那件事


温州人在武汉做什么生意 仙桃市创业做那件事

文章插图
一批具有长江日报融媒体5月23日讯(采访人员贺亮 肖娟 汪文汉)创业基因的浙江人扎根武汉,从搬运工、贸易商起家,逐渐发展成为行业领袖,为武汉创造了城市财富 。昨天,长江日报采访人员采访了韩和浙江的一些商人 。他们说武汉成了“第二故乡”,他们充当武汉的投资大使,向世界各地的浙商推荐武汉,他们的孩子也在武汉扎根创业 。“今年年初,武汉提出要发展新型民营经济,我们非常激动 。我们努力成为新的创业主体,培育新的市场需求,提供新的发展动力,进入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产业,实现汉浙商新格局” 。
章国榜:23年前来汉做搬运开门店,今天经营特种电缆高科技企业,和在汉浙商聚在一起就会讨论创新转型问题年初年,浙商来武汉大多是为了生存 。经过多年的发展,他们已经从谋生走向了成长和壮大 。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他们期待着思维的新飞跃 。
1994年,18岁的张国邦跟随来自温州的亲戚在汉谋生,从体力劳动开始,然后开店建厂,把前进四路的一家店变成了生产特种电缆的高科技企业,使红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
“过去是个体生存经济,现在是企业发展经济 。”现任湖北省浙江省企业联合会副会长、武汉宏联电缆公司董事长张国邦说:“温州人正在全国各地创业 。武汉区位优势明显,商业氛围浓厚 。它被选中时也离武汉很近 。”
“浙商老一辈在汉踏上了浙商创业的成功之路 。”张国邦说,在新的发展阶段,应该呼唤新的民营经济 。发展新民营经济的目的是富民,动力是创新 。企业的成长与创新是相互作用的 。在这个时代,“物以稀为贵”变成了“天为人尊”,在思想创新上要创造新的历史 。
“韩经常和浙商一起讨论转型问题 。武汉科技创新氛围浓厚,转型动力强劲 。”湖北省浙江省企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李和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卓仁表示,武汉可以提供更好的创新环境和国际化的大平台,大家当然愿意留在武汉继续与武汉一起奋斗和发展 。
【温州人在武汉做什么生意 仙桃市创业做那件事】随着武汉的开放和国际化,黄卓仁等人对这座城市在汉浙商中更有信心 。黄卓仁的孩子都在被视为第二故乡的武汉读书,大儿子选择留在武汉创业 。
潘统衡:专盘“烂尾楼”成为商业地产“隐形巨富”,在每个商圈投入之初总想着做完就不做了,但看到下个项目又会忍不住出手,从光谷步行街旁边的小区到汉口北的聚龙大道,采访人员看到“新民营经济”的横幅随处可见 。
武汉提出新民营经济半年来,营商环境的变化在汉族和浙商中有明显的感受 。黄卓仁表示,这种“新鲜感”拓宽了中国创新创业企业的视野 。
不久前,一部反映浙江人从“鸡毛换糖”的小商贩做起,走向世界的现实主义剧《鸡毛飞上天》风靡朋友圈 。现实生活中,“鸡毛飞上天”的故事也在武汉上演 。
"6595885593903764739" mention-index="0">汉正街首批创业者之一的潘统衡,以收购并盘活多个商业地产“烂尾”楼盘而享誉武汉商界 。他是武汉温州商会常务副会长,被称为“隐形巨富”,参股、控股、全资的企业,拥有武汉三镇超过100万平方米黄金地段商业物业 。这个数字,与武汉最大的零售商业集团的物业经营面积基本相当 。
这个19岁就在武汉闯荡的人,似乎就是停不下来 。在每个商圈投入之初,他总是想着做完就不做了,但看到下一个项目又会忍不住出手 。
“我们这一代商人把模式打造好,”潘统衡说,“下一代人总结经验,再去扩张 。”
黄卓仁:“外来户”成了招商大使,不仅把财富留在了武汉,还要为武汉引进新的财富武汉市温州商会会长陈定开说,半年来,不但企业去政府办事没有碰到被刁难的情形,很多单位一把手还主动上门为企业服务 。
在湖北省创业、投资、打工的浙江人有46万,多数聚集在武汉 。“早些年,在湖北的浙商在一起交流时,大家普遍有‘外来户’的强烈感觉 。”黄卓仁说 。
今年51岁的黄卓仁涉足湖北“商场”已近20年,利和集团涉足金融投资、房地产开发、高科技产品研发生产等诸多领域 。
“之前找政府部门,往往都是我们主动预约 。现在反过来了,政府各职能部门都主动跟我们对接 。”黄卓仁说,企业创业创新有了归属感,才能更好促进新民营经济发展 。
今年4月,黄卓仁受聘青山区招商大使,帮助武汉引进新的发展动力 。
“我们是武汉的新市民,不再是外来户,此心安处是吾乡 。”黄卓仁坦言,新市民能快速融入,对未来的考虑,就会不再拘泥于打工、赚钱,而是在汉创业、创新、奋斗 。
“借力大武汉的发展机遇,温商在武汉的投资越来越大 。”陈定开说,温州商人联合出资10多亿元打造的浙商国际大厦,目前已经吸引世界500强、国际金融机构、国内知名企业以及浙江著名企业入驻 。
“我们不仅为武汉创造财富,还为武汉引进了新的财富来源”陈定开说 。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