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馆创业计划书 婚纱照创业计划书

我的家庭是一个小家庭,每个人 。经历了70年的风风雨雨,家庭的变迁见证了国家的发展 。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安在线与中安新闻客户端联合开设了“我的家庭70年”专栏,以普通人独特的视角讲述了70年来家庭中发生的特色故事,以小视角展现了70年来安徽社会经济的波澜壮阔、翻天覆地的变化 。

照相馆创业计划书 婚纱照创业计划书

文章插图
东风照相馆的原门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海鸥木相机比一个人高多了,墙上挂着各个时期的黑白历史照片,门上的字刻在花岗岩浮雕上…… 。在老合肥的心目中,原本位于长江中游原省委对面的东风照相馆,不仅是拍照的地方,更承载着他们对过去的回忆和感受 。许多市民的第一张工作照、第一张全家福和第一张婚纱照都是在这里拍摄的 。
时光荏苒,东风照相馆已经搬到长江路背面的一排门面房 。这个不止一个人高的海鸥木照相机已经使用了六十年,现在仍然和老板黄晓东一起坚守在这个旧照相馆里 。虽然已经进入数字时代,用数码相机和手机拍照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但还是有很多居民宁愿穿越城市来到这里,不为别的,只为和老板聊聊天,寻找熟悉的味道 。在黄晓东的镜头里,也记录了合肥六七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
照相馆创业计划书 婚纱照创业计划书

文章插图
蓝色的窗户是照相馆的标志之一
半个世纪前 照相对常人来说是个“奢侈品”
7月5日上午,采访人员来到东风照相馆 。这时,顾客不多,黄晓东正站在门口和邻居聊天 。听完来意,他热情地招呼采访人员进去坐下 。随着话匣子的打开,老人的记忆可以追溯到六十年前 。
1958年,随着全国公私合营的浪潮,合肥的服务业被兼并 。从今年开始,东风照相馆开始对外开放,但在此之前,它只是一家服务于省委的内部照相馆 。
回忆当年的情景,黄晓东就像是几件珍宝 。那时候,拍照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只有家境好的人才会在大过年的或者某个人生日结婚的时候来照相馆拍照 。“每年过年来拍照的人最多,每天都有几百人,排队等着取号打电话 。我们从过年开始就忙,赶个三四天也正常 。”
照相馆创业计划书 婚纱照创业计划书

文章插图
20世纪80年代,一对夫妇在照相馆拍婚纱照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这一时期是东风照相馆最美的时期 。一张5毛钱的照片对很多家庭来说还是“奢侈品” 。拍照的时候要排队,有时候还要找关系 。如果有人能认识一个摄影师,那在朋友眼里就是一个很有面子的问题 。
【照相馆创业计划书 婚纱照创业计划书】黄晓东告诉采访人员,当时物资紧缺 。合肥大部分人穿的都是土布做的礼服和裤子,大部分人的衣服上都有补丁,尤其是臀部和膝盖最容易穿破 。因此,经常可以看到补丁,密密麻麻的缝线环绕在周围 。男女在服装上差别不大,大部分颜色以黑色和蓝色为主 。
照相馆创业计划书 婚纱照创业计划书

文章插图
热波头在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非常流行的东西
改革开放后合肥人变得越来越“潮”
六七十年代,东风照相馆曾经在墙上放了一个明文规定,不穿花里胡哨的衣服,不浓妆,不烫发,只有一种颜色 。
但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东风照相馆内部的景色慢慢发生了变化,单一的背景布变成了水彩粉手绘的巨型背景,在当时的合肥是绝无仅有的 。无论是逍遥津的小桥流水,还是欧式吊灯钢琴,都受到了当时合肥人的欢迎 。很多老合肥人应该记得,照相馆里有一匹大马,是很多小朋友拍生日照的必备道具 。
尽管
然布景从单调的黑白变成了彩色,但在八十年代前还只有黑白相片,要想有彩照,全得靠人工后期着色,完全就是看摄影师对色彩的理解和把握,一直到了1984年底,合肥市的照相馆开始试点彩色胶卷 。
“那可是个稀罕物”,黄孝冬说,东风照相馆在合肥市第一个试点彩色胶卷,他们当时拿到的是一卷富士胶卷,一群人都没用过,围着相机讨论来讨论去 。当第一张彩色相片被冲洗出来后,大家都赞不绝口,“可以很准确地还原了拍摄对象的色彩 。”
伴随着改革的春风从沿海吹到内地,合肥人的审美也在逐步发生变化 。烫大波浪头,连衣裙,遮阳帽,蝴蝶结,都些是女孩子们的心头好,男孩子穿起了喇叭裤,带着“蛤蟆镜”,。衣服的材质变得丰富起来,纯棉的细布慢慢取代了老式的粗布褂子,“的确良”则成了众人眼里的稀罕物 。“那时候如果能穿一身的确良的上衣和裤子,我们俗称是‘上的下的’,说明这户人家条件绝对不差 。”而在服装色彩上也不再是一水的蓝色黑色,白色、红色、粉色,街头的颜色开始绚丽多彩 。

照相馆创业计划书 婚纱照创业计划书

文章插图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姑娘在照相馆里拍的肖像照,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审美潮流
在照相馆的墙上,采访人员看到两张八十年代女孩子的肖像照,其中一张女孩子带着遮阳帽,配搭了浅绿色的衣领,螓首半低,笑靥如花,美丽而时尚 。黄孝冬说,这个姑娘当时来拍照的时候才20多岁,如今已经五十多了,这三十年来她一直来这里拍照 。
到了九十年代后,随着资讯传播越来越发达,合肥市民的衣着审美开始紧随一线城市,大城市有什么最新的穿衣潮流,合肥人也能紧跟其后,这些都在黄孝冬的镜头里一一体现了出来 。
60岁的老相机受到不少市民的追捧
2006年,东风照相馆改制为私营企业,黄孝冬将其承包下来;2007年,照相馆引入了数码相机;2008年,因长江路拓宽重建,原来路两边的很多老建筑都被拆除,这其中就包括东风照相馆 。原先花岗岩的门头和标志性的蓝色橱窗都不见了,店面也搬到了长江路背面的一排门面房里,但是黄孝冬仍然坚持将这个照相馆开下去 。

照相馆创业计划书 婚纱照创业计划书

文章插图
黄孝冬正在用老式的海鸥相机给一名顾客拍照
在照相馆里,采访人员看到了那台颇有传奇色彩的海鸥木质相机,别看机子已经有足足60岁的“高龄”了,但仍在坚持为顾客服务,“全合肥市还能正常使用的大概也就是这一台了”,黄孝冬说 。
这台充满了复古和怀旧气息的木质相机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拍照 。“很多人在网上查找拍摄黑白照片的地方,通过电话找到我们 。”黄孝冬印象里最深刻的是一位70多岁的退休老人,从网上看到东风照相馆可以拍摄这种黑白照片,晚上专程打车到店里,请求拍一张黑白照片 。这一拍就有好几年的历史了,每到生日那天,这位老人都会专程来拍一张黑白照片留念 。
在数码时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迷恋这台老式相机,黄孝冬认为,首先这台相机照出来的相片很“纯粹”,相片黑得纯粹,白得也纯粹,这种色彩感觉是数码相机所不具备的 。另外一点可能就是这台相机契合了各个年龄阶层市民的心理,老年人在这台相机里看到了自己的年轻岁月,而年轻人则是觉得新奇,复古也是一种时尚 。
除了这台海鸥相机,黄孝冬还有一个冲洗相片的暗房,这和满墙的黑白历史照片一起,构成了这个照相馆最独特的风景 。
时代在变 老照相馆的温情不变
“黄老板,帮我把这些相片洗一下” 。在交谈中,一对老夫妇来到店里找黄孝冬冲洗照片 。老先生今年八十多岁,是这家照相馆的熟客了,“生日照,全家福,我家里很多照片都是在这里照的” 。老两口喜欢游山玩水,四处拍照留影,和年轻人在电脑看数码相片不一样,老人喜欢把相片冲洗出来放在相册里,没事翻一翻,摩挲一番,与身边人回味一下过往的经历,每次游玩回来,老人都要来到东风照相馆找黄孝冬帮他处理图片和冲洗 。
“老人家,天热,有空再来取相片,别急着来 。”柜台前,照相馆师傅热情地招呼着这位老先生 。虽然照相馆由国营改成了私营,但是这家照相馆的温情服务一直没变,他们为腿脚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拍照服务 。“经常有人打电话,说老人身体不好,不方便出门,我们就到家里去拍 。”黄孝冬说 。
虽然时代在飞速发展,合肥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黄孝冬希望自己能和那台海鸥相机一起,将这个承载了几代合肥人记忆的照相馆继续坚守下去 。(部分历史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采访人员 苏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