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基因|罕见病迷案面前 她就是福尔摩斯( 二 )


诊断仅是第一步 , 治疗是另一块“硬骨头” 。 目前 , 121种罕见病中 , 只有一半左右的罕见病有药可医 , 幸运的是 ,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位列其中 。 而这种罕见病的致病基因和特效药的发现者 , 正是吴志英 。
2005年 , 吴志英在门诊中遇到一个生怪病的16岁女孩 。 她从座位上站起时 , 会出现二三十秒的抽搐、扭动 , 以及各种洋相 。
吴志英翻阅了大量文献 , 才确认这一种就是“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 吴志英又耗费3年时间 , 通过持续跟踪随访 , 分析患者DNA样本 , 才终于发现了这种罕见病的致病基因PRRT2 。
治疗罕见病如同破解迷案
她恰恰就爱当福尔摩斯
其实 , 吴志英对罕见病最初始的感知 , 源于一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 。
大学刚毕业 , 吴志英跟随导师出门诊 , 看见一个患者一脸痛苦、举止怪异地走进来 。 导师却只用手电筒照了照患者的眼睛 , 就做出了初步诊断——肝豆状核变性 。 “当时 , 我觉得这好神奇!”
面对扑朔迷离的疑难杂症 , 吴志英却兴致勃勃 。 在吴志英看来 , 治疗罕见病就如同破解迷案 , 这恰好是她的兴趣所在 。 从小 , 吴志英就喜欢看福尔摩斯探案集之类的侦探小说 。 大二时 , 正是由于导师的一堂神经病学诊断课 , 从临床表现的蛛丝马迹去诊断 , 整个过程就像破案一般 , 这让吴志英下定决心走上神经内科的从医路 。
自读研开始 , 吴志英便认准最难的“冷专科”——聚焦罕见病和神经遗传病 , “除了兴趣使然 , 还因为罕见病患者太缺乏关注 , 他们的病需要有人治 。 ”罕见病医生就像活跃在医学界的侦探高手 , 考验的是抽丝剥茧的审慎和挑战疑难的执着与孤勇 。
而这种选择意味着 , 从起步阶段吴志英的薪资就远低于同届医生 。 “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 临床收入却可能只有其他医生的三分之一 。 ”吴志英回忆说 , 当时 , 罕见病学术会议鲜有人关注 , 组织开会也十分困难 。 医生们想聚在一起开会学习讨论 , 常常是自掏腰包 , 能来参会的都是真正的罕见病医生 。
一刻不停的忙碌和高涨的精力与热情 , 集中体现在吴志英身上 。 吴志英不仅要应对罕见病患者及家属的崩溃时刻 , 偶尔也会遭遇不理解甚至无理的谩骂 , 劝说患者坚持对症治疗却又无能为力的两难 , 面对患者因病致贫或因贫放弃的无奈……
值得吗?“当你专注自己热爱的事业时 , 你没时间思考这个问题 。 ”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