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学|慷慨解囊的科学家,让人肃然起敬

有一种慷慨的背后 , 蕴藏着旁人无法想象的节俭:“布衣院士”卢永根 , 家里挂帐子用的是竹竿;“钢铁院士”崔崑 , 一件夹克穿了30年 。 但他们却数次捐出几百万、几千万的大笔积蓄 , 用于支助科研 , 奖掖后学 。 这样的慷慨 , 在令人肃然起敬的同时 , 还格外地让人心疼 。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 , 10月28日 ,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向中国船舶七一九所捐赠1100万元个人所获奖金 , 作为科技创新奖励基金 , 以激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 至此 , 黄旭华院士几乎已将个人所获得的各级各类奖项奖金逾2000万元全部捐献出来 , 用于国家的教育、科研及科普事业 。 此捐赠消息曝光后 , “钢铁院士”崔崑、“布衣院士”卢永根、王振义院士、钱七虎院士、刘永坦院士及四川大学刘进教授等科学家群体也浮出水面 。 他们都曾捐出百万到上亿元的大笔积蓄 , 支持科研、教育、扶贫等事业 。 他们用行动 , 诠释着“侠之大者 , 为国为民”的科学家精神 。
与这些科学家捐赠时的一掷千金、慷慨倾其所有相比 , 报道中卢永根院士、崔崑院士、河南农业大学王泽霖教授等人的生活 , 简直可以说是寒酸 。 他们住的是数十年的旧楼 , 家中的摆设 , 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破旧的木沙发、老式电视;铁架子床锈迹斑斑 , 挂帐子用的竹竿 , 一头绑着绳子 , 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 。 平时出行坐公交 , 吃饭在食堂 。 在他们心中 , “钱只有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才有价值 。 ”
这种“贫穷”与“富裕”的对比 , 贯穿了这一代科学家生活的点点滴滴 。 即使身处旧居 , 身着旧衣 , 也改变不了他们潜心向学的钻研之心 。 当金钱用于自身 , 一粥一饭、块儿八毛都不能浪费;但只要社会需要、科研需要、培育科学接班人需要 , 他们是最慷慨的捐赠者 , 可以不图回报地无私给予 。 这是超然于物质之上、名利之外的人生态度 , 这是一代科学家“金钱对我没有吸引力”的精神写照 。
这种精神追求 , 还表现为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 相比于社会上的很多热门行业 , “坐冷板凳”、物质相对清贫是大多数科研人员要面临的境遇 , 尤其对年轻一代而言 , 城市的生存压力可想而知 。 作为前辈的科学家 , 捐出个人积蓄 , 捐出专利获益 , 设立科技奖励基金 , 为青年一代科学强国坚定报国之心注入支持力量 。
这样的捐赠 , 捐出的不仅是金钱而且是一种精神 , 捧出的不仅是财富而且是一颗赤子之心 。 古往今来 , 人类的一切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和传承 。 在如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 , 这是对科学崇高精神的深切呼唤 , 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 这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价值追求弥足珍贵 。
【后学|慷慨解囊的科学家,让人肃然起敬】评论员 陈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