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融资传闻,元气森林更在意如何摆脱巨头“卡脖子”( 二 )


和很多新消费品牌一样 , 元气森林并不喜欢网红这个词 。 “元气森林在2018年卖了2个亿 , 在2019年我们就敢投资10亿建工厂 。 这样的魄力 , 不是网红企业的做法 , 也不是互联网玩法 。 ”李炳前说 。
换句话说 , 在激烈竞争的饮料市场 , 仅仅有流量、营销并不足以真正立足 。 元气森林的思路很清晰 , 早期是靠研发先于产品设计杀出一条血路 , 现在则要靠重资产投入与巨头掰手腕 。
元气森林自2019年开始布局的“5大超级城市群+自建工厂”全国战略布局初告完成 。 上述自建工厂分别对应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地区5大城市集群 , 重点对应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川渝、两湖中南地区等市场 , 直接覆盖7亿人口 。
截至目前 , 元气森林五大工厂计划总投资55亿元 , 总占地面积超过1000余亩 , 全部投产后总产能超过50亿瓶 , 元气森林的产品开发和供应链也因其自有工厂的建设更有地域针对性 , 以及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灵活度和反应能力 。
值得注意的是 , 据李炳前透露 , 基于年轻消费者对健康饮食需求不断提升的背景 , 元气森林发布“三0工厂”战略 , 就是希望在自建工厂的基础上 , 进一步提高工艺标准 , 逐步实现“0防腐剂”、“0污染”以及“0碳”等三大目标 。
相比融资传闻,元气森林更在意如何摆脱巨头“卡脖子”
文章图片
新品牌补短板
元气森林是新消费品牌的代表 , 其发展路径有一定代表性:
首先 , 从产品层面说 , 元气森林主打的0糖饮料算是一个品类创新 。 在可口可乐这样的国际巨头也认为碳酸饮料(带气饮料)增长乏力时 , 元气森林靠产品创新实现了突破 。
其次 , 在渠道层面 , 元气森林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新流量玩法成功吸引了新一代消费者 , 线上通过社交和电商渠道让消费者种草 , 线下通过年轻人喜欢的渠道 , 特别是8万多家便利店的助力 , 在早期避开已是红海态势的大卖场渠道 , 也避开了巨头最初的探照灯 , 先培养了一批用户 。
更重要的是 , 元气森林创始人唐彬森在公司战略的底层逻辑上 , 更多的借鉴了互联网用户第一的思想 , 使得整个公司从战略到财务模型都不同于传统的快消品公司 。 这才是元气森林被资本看重的原因 。
这也符合一个品牌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规律 。 说到底 , 消费品市场过去一直是国际巨头占据C位 , 中国消费品牌若要真正立足 , 必须能够在产品、渠道、营销、供应链方面与国际巨头全面抗衡 , 才能谈及最终是一个独立的中国本土品牌 。
从这个维度说 , 早期的流量打法 , 更多的是一种战术而不能成为战略 。 弘章资本创始人合伙人翁怡诺说过一句话 , 起势靠流量 , 生死供应链 。 供应链不好做 ,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下决心 , 重资产投入 。
元气森林是靠主打健康饮品起家 , 这次自建工厂也同样突出这一点 。
相比融资传闻,元气森林更在意如何摆脱巨头“卡脖子”
文章图片
元气森林的自建工厂可以实现“0防腐剂” , 源于其产线使用的无菌碳酸灌装技术 。 该技术实现了业界领先的log6微生物控制水平 , 也就是说 , 元气森林每一百万瓶饮料中被微生物影响的概率不过高于一瓶 。
据悉 , 同等规模的无菌碳酸生产线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数量不足30条 , 元气森林目前已经投产8条 , 明年预计投产24条 。 届时 , 元气森林也将成为全球拥有无菌碳酸生产线最多的饮料企业 。
“我们理想中的饮料工厂 , 就是非必须的添加物更少 , 无菌要求更高 , 且对环境更友好 。 ”李炳前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