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造车,代工巨头已别无选择( 二 )


而在资本市场上 , 这个后起之秀显然是更被看好的一方 , 市值曾一度达到480多亿美元 , 超出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100多亿美元 。
此时的富士康 , 既有近忧也有远患 , 以立讯精密为代表的后起之秀正在不断侵蚀代工市场 , 而苹果的造车计划却又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
随着全球各地新能源汽车的浪潮涌起 , 苹果介入电动车成为“公开的秘密” , 近水楼台先得月 , 业内曾一致认为富士康将为苹果代工生产汽车产品 。
但事实却大相径庭 , 据消息透露 , 苹果公司先后与车界代工巨头现代汽车、日产汽车、丰田汽车以及麦格纳传出“绯闻” 。 近期又有消息表示 , 苹果公司决定独立研发电动汽车 , 不再寻找代工厂 , 并开始恢复汽车研发中心 , 处理电动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所涉及的文件 。
代工新能源汽车显然拥有更为广袤的体量 , 而此时的消费电子行业则是夕阳西下 , 代工价格内卷 , 行业天花板初现 , 富士康势必需要通过代工电动汽车寻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
为了避免坐以待毙 , 富士康不得不造出了自家的电动汽车 。
而车造出来了 , 能不能卖出去 , 对富士康来说或许并不重要 , 富士康的当务之急 , 是通过自家产品证明自己制造汽车方面的实力 , 继续拿下苹果汽车的代工订单 。
毕竟 , 在造车之路上先声夺人 , 算是自己代工汽车业务上最好的广告 。
十六年造车路
这场声势浩大的广告 , 富士康已经精心策划了十年余载 。
虽然在郭台铭看来 , 富士康汽车从产品构思、外形设计、电池设计 , 到机械工程、三电系统、操控内饰等 , 仅仅花了一年时间完成 , 但其实 , 富士康对造车事业觊觎已久 。
早在2005年 , 富士康就曾斥资3.7亿 , 收购台湾安泰电业100%的股份 , 该企业为台湾四大汽车线束厂之一 , 主要生产制造电瓶线以及倒车雷达等车用电子设备 。
随后富士康逐步将版图扩大到了中控、仪表盘显示器等领域 。
2010年 , 富士康陆续为特斯拉、宝马、奔驰等传统汽车制造商提供电子产品 。 2013年 , 富士康与特斯拉达成交易 , 为部分ModelS提供车内面板 , 还获得了其上百个零部件订单 。
不过 , 此前的种种动作均集中在汽车零部件的代工 , 并未涉及到整车制造方面 。
2015年3月 , 富士康与腾讯、和谐汽车成立了合资公司 , 成立和谐富腾(拜腾汽车的前身) , 首次将业务领域拓展到了整车 。 但到了2017年 , 富士康和腾讯相继退出 。
随后 , 富士康向宁德时代投资10亿人民币 , 2018年 , 领投小鹏汽车22亿元B轮融资 。
2020年1月 , 菲亚特·克莱斯勒证实 , 正与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组建合资企业 , 生产电动汽车并涉足车联网业务 , 双方将重点开拓中国市场 。 同年7月 , 台湾车企裕隆集团内部人士透露 , 裕隆在大陆“将与富士康携手共创电动汽车市场” , 这也为此次富士康车型的发布奠定了基础 。
而富士康造车之旅曾经最为接近成功的 , 还属2021年初与拜腾汽车的二次牵手 。
2021年1月4日 , 富士康与拜腾汽车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为拜腾汽车提供运营管理经验和产业链资源 , 支持拜腾首款车型M-Byte的量产制造 。
但此时的拜腾已经成为了浪潮中裸泳的选手 , 公司因为资金不足 , 倒在了投产的“前一天” 。 对此 , 富士康提供了2亿美元的资金予以帮助 。
可惜的是 , 此后的拜腾依然负面消息不断 , 2021年4月 , 德国慕尼黑地方法院下令 , 对中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拜腾的德国子公司Byton责任有限公司进行临时破产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