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产业互联网时代,制造企业要找到自己的「一」( 三 )


《商业简史》作者刘润曾表示:
成功不是从0到1、从1到N,真正的完整路径是:0→0.1→1→10→1→N。
在他看来,发现新需求、找到新痛点、萌生新想法是「0→0.1」;把想法变成产品,是「0.1→1」;寻到「可复制的能力内核」,把成功经验小规模复制,是「1→10」;要小范围试错,验证内核是否正确,所以又要「10→1」;内核得到验证,就可以像细胞分裂一样批量复制,也就是「1→N」。整个过程必须通盘考虑。
投入很大,链路很长,弄不好就是砸钱进去打了水漂,或是短期ROI(投入产出比)不如烧钱抢占市场来得快。现实中,绝大多数制造企业都选择了那条容易的路,拥抱了舒适区。
但对行业头部企业来说,要实现更多的「从0到1」、带动整个行业向前推进,还得肯在技术研发上重投入。
任正非2014年就曾说过,「在大机会时代,千万不要机会主义」,不要机会主义,就得扎实投入。华为2020年研发投入高达1418亿元,相当于国内企业第二到第五名的总和;海信重金投入扎进高风险、高投入、产业链长且分工复杂的TV SoC芯片领域,「严禁目光短浅,寅吃卯粮,掏空企业技术资源的短期行为的发生」,都彰显了「技术立企」的高昂成本。
到头来,市场会犒赏那些真的长期主义者。无论是华为的5G技术还是海信的「信芯」与激光显示技术,都在先行找到「可复制的能力内核」后,踏上了「1→N」的正向反馈之路,在各自行业的龙头位置也因此夯实。不只是这两家国内自研芯片的「两座大山」式企业,部分lot、半导体芯片、医疗SaaS等行业的企业的成功经验,也验证了这点。
值得注意的是,走「技工贸」路线、发力「从0到1」式创新,不等于不面向市场打品牌这张牌,恰恰相反,有了技术支撑,在市场上也会得到回馈。
华为2002年就开启了全球化战略转型,国外市场为其提供了大量增量收益;海信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253亿元,其中海外收入达到526亿元,占比已达42%,前几天的开放日上,海信总裁贾少谦透露,预计海外收入最快3年就将反超国内。如今,华为深耕制造业数字化,发展全栈全场景AI与自动驾驶网络创新,海信锚定「引领以智能化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也都被预测将开启新的前景。
说白了,「技工贸」不是只要「技」不要「贸」,而是「以技促贸」。找到了自己的那个「一」,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在不确定性中获得更多确定性,方能走得更远。
四当下,产业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很多互联网平台正从「流量入口」变为「产业数字化接口」。
在数字化智能化大潮面前,制造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不能坐以待「接」,还应用更多「从0到1」的创新跟数智化趋势相向而行,努力实现从技术到模式的多方位深层次升级。
前提则是,找到自己的那个「一」,破界创新,靶向发力。
实现「从0到1」的原始性创新,的确需要大量时间资金投入。相较而言,奉行模仿式创新、走OEM路子,起初往往走得更容易。
但别忘了:所有好走的路,都可能是下坡路;很多所谓的「捷径」,才是最大的弯路。
「从0到1」的路固然难走,可实现了「1」的突破后,连着的没准是——行稳致远。
作者:佘宗明
本文由 @数字力场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