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产业互联网时代,制造企业要找到自己的「一」

编辑导语:产业互联网时代,为什么制造企业要找到自己的「一」呢?又要如何找到哪个「一」?本篇作者就对此话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一起来看一下。
制造企业|产业互联网时代,制造企业要找到自己的「一」
文章插图
这年头,为人不知道「从0到1」,混遍TMT圈也枉然。
「从0到1」,说的是原始性创新。首创性、突破性、带动性,是其基本特征。
「Copy to China」的借鉴式创新,外观专利类的微创新,拿走拿走别客气。
【 制造企业|产业互联网时代,制造企业要找到自己的「一」】那怎样实现原始性创新?
创新理论之父熊彼特曾对创新给出这样的定义:
穿越第一曲线,进入第二曲线。
「曲线」可对应技术动能或业务模式。
李善友老师顺着其定义提出了「一」战略(也叫破界创新)的概念:
破内在认知的边界,进入更大的系统,实现此类创新的根本方法是认知升级。
在他看来,认知升级不是增加认知的信息量,而是提升认知模型的层级。马斯克、乔布斯、贝索斯、马云、马化腾、张一鸣,之所以能以破界创新撬动范式革命,就在于认知模型层级的跃升。
乔布斯不是在手机上「+」各种功能,而是以移动互联网终端重新定义手机;张一鸣没有拘泥于门户网站时代的「人找信息」模式,而是率先将AI技术应用到了长尾场景容错度很高的内容推荐领域,以「信息找人」革新了信息分发模式……都是例证。
熊彼特说过:
无论你把多少辆马车连续相加,也带不来一辆火车。「从0到1」,要的不是频密调整马车构件,而是看到马车的本质是出行工具,进而依托能源革命发明出汽车火车来。
在数字经济蓬勃兴起的背景下,互联网企业「从0到1」的故事,向来为人们所乐道。
那在支持实体经济成主基调的语境中,制造企业又该怎样用「从0到1」的创新,加速转型升级、穿过旧周期呢?
跟互联网破界创新相同的是,它需要通过工程化分解去看清事情的第一性(即核心本质),跳出系统看到固有系统的隐含问题,继而「Think Different(不同凡想)」,通过建模、测试、验证、落地去创造新系统。
跟互联网企业创新不一样的是,它需要更深厚的技术积淀——这离不开秉持真正长期主义的技术投入,而不是短期主义的自我标榜式「长期主义」。
一就在前些天,联想「科创板1日游」的新闻,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尽管联想方面解释,是自己主动撤回申请,可这仍难阻止人们借题发挥式钩沉。
联想‘闪退’科创板,‘含科量’问题到底多大?
‘电子组装厂’联想,不配上科创板?
37岁的联想,终究没能活成人们眼里的‘科技企业’
诸如此类的声音四起,让联想很尬。
能不尴尬吗?
将时间轴拉回到30多年前,联想成立之初,就是自带光环的「The Chosen One」,几乎可以说是一出生就风华正茂。
几年后,任正非筹措2万元创立华为。这段「崛起于阡陌之中」的创业故事,那时候只见「阡陌」。
一个做的是电脑,一个做的是通信设备,本是两个领域,但毕竟都是做硬件,免不了被同框对比。更何况,二者后来有了赛道上的交集——做手机。
随后的30多年里,人们见证了两家企业下行与上扬的交错:1995年,联想销售额67亿元,是华为的4.5倍。可如今,二者的市值……差了至少几十倍。
其中,一方从并购IBM的「PC王者」,变成了「人类失去联想,世界不会怎样,因为还有华为、小米、苹果……」等网络段子中哂笑的对象;一个则凭着很多硬核技术,成为民族之光。
联想与华为,对应了中国制造曾经的两条路线:「贸工技」、「技工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