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太空再长驻 天和探无垠( 二 )


对王亚平来说 , “神十”任务是她实现飞天梦的开始 。 此次重返太空 , 面对空间站任务 , 王亚平再次表现出不怕吃苦、不服输的个性 。 空间站任务中 , 出舱是超大负荷的活动 。 和男航天员臂力、体型和臂展的先天优势相比 , 女航天员对加压后舱外服的操控力 , 可能要花费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 。 尤其是身着舱外服的航天员行动和操作主要靠上肢 , 需要增强上肢力量 。
刚开始 , 王亚平没有具体概念 。 舱外服的试验完全超出了她的想象:在200公斤的舱外服中工作五六个小时 , 手抖得拿不住笔 。 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 , 王亚平加大训练强度 , 甚至放弃了很多假期 。 王亚平的体质训练教员提到 , 每次王亚平都要针对出舱任务加练臂力 , 抓握铅球、俯卧撑、举杠铃等 。 体质训练中 , 她总走得最晚 。 每次完成水下训练 , 王亚平都觉得很有成就感 , 她甚至经常和其他航天员比一比谁的肌肉块更强壮 。
王亚平是个爱好广泛的80后 , 喜爱摄影、音乐、运动和旅行 。 她尤其喜欢团结协作类体育运动 , 如篮球、羽毛球双打、田径类的接力赛等 , 她觉得这种运动能让她感受到一起合作的幸福感 。
对于即将执行的任务 , 王亚平充满了信心 。 她说 , 人们常说飞行是不确定的艺术 , 但对航天员来说 , 都将由我们在天上的表现最终确定 。 她表示 , 期待能再次在太空回望美丽的地球 , 在中国空间站过一个不一样的除夕 , 也期待能有机会到舱外去见识太空 。
“新面孔”叶光富——
我已经做好了准备
在加入中国第二批航天员队伍11年后 , 叶光富第一次执行太空任务 。 但这并不是他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 。
5年前 , 在意大利撒丁岛 , 6名满身泥土的航天员从探险6天6夜的洞穴中欢呼着走出 。 其中一张中国面孔就是当时首位尚未执行太空飞行任务即公开身份的航天员叶光富 。 他作为中国航天员代表 , 与来自美国、俄罗斯、西班牙、日本的5名航天员共同参加了欧洲航天局组织进行的为期15天的洞穴训练 。
洞穴训练的目的是让人类在未来踏上其他星球时 , 具备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 。 叶光富在这种极端环境中表现出了很好的意志耐受力以及危机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 他作为关键项目勘探组负责人 , 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协助下完成了勘测任务 , 获得了团队的信任 , 并凭着10年战斗机飞行经验、擅长导航和领航的能力 , 最后带领团队安全顺利走出迷宫一样的洞穴 。
同行人员的评价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叶光富的特点 , 有国际航天员说:“让他执行这项任务 , 我非常放心 。 ”随行摄影师说他“似乎永远也不知疲倦” , 任务负责人评价叶光富“为人很友好 , 而且聪明 , 总是乐于学习新的东西” 。
在担任飞行员期间 , 叶光富展露出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飞行技能 。 某次 , 他驾驶战斗机返回过程中遭遇浓雾 , 加上当时是逆光方向着陆 , 几乎看不见跑道 。 在这种紧急情况下 , 他沉着应对 , 严格按照流程有条不紊地操作 , 在与指挥员的密切配合下 , 调转机头 , 逆向着陆 , 飞机不偏不倚地落在跑道上 。
2000年 , 叶光富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毕业后 , 由于工作需要 , 10年间平均每两年调动一次工作 , 改装飞行过5种机型 。 这对他是不小的挑战 , 每换一种机型 , 每换一个单位 , 就得重新清零 , 从头学起 。 但他说:“无论到哪 , 依然热爱飞行事业 , 依然热爱这片蓝天” 。
与飞行员常态化的飞行任务相比 , 航天员在职业生涯中只有两种状态——飞行和准备飞行 。 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准备飞行 , 有的航天员甚至整个职业生涯中都未能实现飞天梦想 。 叶光富认为 , 这个过程也是一种历练 , 人生的精彩也体现在漫长而又艰辛的奋斗过程中 。 这也是他一直用最好的状态训练技能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