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公司CEO李笛:我们要做的是“人”,重点是他的“灵魂”

可以和人类对话的数字生命体MERROR
央广网北京10月8日消息(采访人员马可佳)“人和AI创造的虚拟人类共存的时代已经开始了吗?'' , ''虚拟人会抢夺人的工作岗位吗?”“虚拟人的发展考虑过伦理问题吗?”带着类似问题 , 近日 , 央广网采访人员专访小冰公司CEO李笛 。
多年前 , 第一代聊天机器人小冰以虚拟女友的身份活跃在超过300万个微信群 。 如今 , 第9代小冰已经悄然进入多个领域 , 在演唱、主持、音乐制作、设计、绘画、写作、体育赛事、空间管理、金融风控、情感安慰等多个领域全面成长 。 不只是小冰 , 搜狗虚拟数字主播、虚拟带货网红AYAYI、语音助理Siri、天猫精灵、小度……AI正在不断发展 , 以不同的面貌参与人们的生活 。
小冰公司CEO李笛:我们要做的是“人”,重点是他的“灵魂”
文章图片
小冰公司CEO李笛
李笛 , 毕业于清华大学 , 曾任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常务副院长 。 2013年加入微软后 , 他领导一支分布在中国、美国、日本、印度与印度尼西亚的全球团队 , 负责微软人工智能小冰及Bing搜索引擎的研发和业务 。 2020年7月13日 , 微软宣布将小冰分拆 , 小冰团队成为中国本土创业公司 , 李笛任公司首席执行官 。 2021年7月12日 , 小冰披露拿到A轮融资 , 估值超过10亿美金 , 成为新晋独角兽企业 。
让AI融入人类社会 , 一场庞大的试验
央广网:当初你为什么当时选择人工智能“虚拟人类”领域作为职业专注的方向?
李笛:2013年 , 我最初加入微软时 , 还没有选小冰(这个项目) , 那时候陆奇(前微软执行副总裁)、Harry(沈向洋 , 前微软执行副总裁 , 现任小冰公司董事长) , 还有王永东(微软资深副总裁 ,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院长)和我 。 当时我们发现 , 来自于中国的“原生创新”越来越多 。 之前科技圈一直喜欢metoo美国 , 比如美国先有Kik , 中国才有米聊、微信 。 美国先有了Uber , 中国才有了滴滴打车 。 但中国的特点是二次迭代创新非常快 。 很快微信就超越了Kik , 滴滴也不是Uber , 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
我们当时看到这个情况 , 特别想要把中国创新(产品)介绍到全球 , 尤其是美国 。 所以我们当时准备了很多个中国的“原生创新” , 其中一个是小冰 。
为什么做小冰?是因为那会儿苹果已经有了Siri , 微软的另一个项目叫Cortana小娜 , 是一个类似于Siri一样的人工智能助理 。 我们觉得这个可能有另外一套方法 , 当时我们还做Bing搜索引擎 。 小冰实际上就是基于Bing搜索引擎的 , 她来自于Bing , 所以她叫小冰 。 做完小冰以后 , 很多用户和小冰交互 , 颠覆了我们的很多认知 。 这里面有特别多的东西需要深挖 , 需要认真去做 , 所以我就专注在小冰上 。
央广网:小冰为什么要拆分离开微软团队 , 开始本土化?
李笛:中国小冰是在2013年底立项 , 2014年成为独立团队的 。 日本团队是在2014年底立项 , 2015年成为独立团队的 。 所以日本凛菜比中国小冰晚一年 。 像这种对话式的人工智能 , 不仅是语言需要本地化 , 跟文化背景关系特别大 。 就像咱们两能聊天 , 不仅因为咱们用同样的语言 , 也是因为咱们有同样的文化背景 。 所以日本从一开始就叫Rinna(凛菜) , 跟小冰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 。 当时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和本土文化拥抱 。 但是理念 , 比如说像我们完备框架的理念 , 像一些指标 , 比如超级自然语音 , 是一致的 。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 小冰是一场庞大的实验 。 而这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出合适的途径 , 让人工智能可以很好地融入人类的世界 , 我们的目标是希望有一天可以去搭建一个人类和人工智能融合的社交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