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端产品的增长实践( 五 )


1)增长一定要做实验么?增长实验常见坑
并不是所有的策略都是要做实验的,因为不具备实验的条件。
在一次实验中,我上线的a 实验组让用户感受到非常糟糕的体验,而b实验组就是没有上线这个糟糕体验的人。我把这个动作配到实验系统,想看一下会不会呈现出明显的负面效果,结果却是显著正向。
因为他们选择的指标是日均值的用户次留,如果第一天使用了体验非常糟糕的产品,那第二天还能留存的用户后续的留存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就好比第一天来了一百个人,经历了非常差的体验,最后只剩下三个人。这三个人在后续的所有时间里,每天都会用这个产品,那就会导致每天次留的均值非常高,所以最后实验的指标是显著正向。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坑,因为不同的实验看的指标不一样,所以一开始就要明确地指出你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2)用户标签总是出问题?精细化运营常见坑
比如说我的方案是针对低活用户的促活,然后实验结果显著负向。
这是因为我的标签应用的是动态标签。比如说,这个用户原来低活的概念是一周只来一次,因为我的运营动作让他一周来了三次,但是他在我的标签里面已经从低活标签变成了中活标签。那如果我的标签是动态标签,他已经不在我的人群包里面了,这就会导致我越做越负向。
这样的坑是非常常见的,所以不一定所有的场景都要用实验的概念,就是要充分地考虑当前你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
3)别人效果明显的策略,到我这里就是没用?
如果我们只是看到了别人策略的皮毛,没有想清楚你的目标用户和他的差别,你的产品和他的差别,同样的策略确实不会有效。
这就是我为什么强调一定要去亲测每一个环节。我在四年里,保持每年大概有三百多个实验的案例在上面跑。去把所有的坑测遍,你才能知道增长的水到底有多深。
3. 跳出框架,不要被反噬1)没有灵魂的流量工具人
如果我前面做了很好的分析洞察,有了全局观,每一个环节落地的照顾也非常好,避开了所有的坑,是不是就一定可以涨?
其实不一定。很多不增长的同学做到后面会开始自我怀疑,想着数据没有涨,难道我要证明我跌的比较少或者跌的速度比较低?这就是已经被框架反噬了。
我们不能按照这样的一个理解去看。我有一个简单的例子给大家分享:有a和b两个选项,a是开心会笑,b是笑会开心。你认为哪个选项是对的?我不知道大家的感受怎样,我的感受是我笑会开心,我开心也会笑,这两个都是对的。
其实我们很多理性的思维不一定是对的,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我发觉,我在做增长这条路上变得越发的理性,越发的数据化,越发地去看流量导向。
我看到的都是数据分析的结果,显著还是不显著?百分比是多少?环比是多少?增幅是多少?德尔塔的绝对值是怎样?我越来越多的关注点都不在数据背后的人身上了。但是实际上,你的理性决策不一定是对的。
我又陷入了到底什么是理性的思考里,这对于我们做增长工具的人非常关键。那到底什么是理性呢?我大概花了三本书的时间得出了一个初步结论,这个结论不一定对。
从我目前习得的认知里面,认为理性其实是感觉的说服器,因为我们的基因里面有非常多的原始感受。比如说我看到很多的人,我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害怕,然后会想跑。但是我后天习得的知识会告诉我,这没什么好怕的,反正我近视也看不清。这就变成了我害怕这个感觉的说服器。每一个感受都是当下涌现出来的,理性其实就是我们通过后天习得的知识告诉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