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端产品的增长实践( 三 )


  • 如果你的认知建立在前者上,就会有风险。一旦这个通道没有了,你的产品和用户就没有了。
  • 如果你的目标是第二种,那你的漏斗最后一步看的是如何把通过push点击的用户变成主动使用的用户。你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每一次让什么用户点进来看什么样的内容就是最重要的问题,而不是看你的曝光和点击这条的数据。
所以这是我们去诊断业务看漏斗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大家看漏斗选择的数据指标不对。
累计:
DAU累计的面积也比较常用。比如说我最早的归因渠道是从哪一个渠道带来的用户,它在未来一段时间生命周期积累的DAU是多少?比如说不同的颜色可能代表的是不同的渠道,而不同渠道积累到一个DAU面积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做业务要这样看数据呢?不是涨了就好了吗?
其实通过这个你可以告诉你的老板和自己,增长的速度是不一样的,累计面积速度是不一样的。这在我们今天的环境去跟竞品打是非常不同的策略。
  • 我的策略可能是只要我增长就好,只要我站在这个梯队里,就不输。
  • 还有一种策略是,如果你不在这个行业里面做到增长速度最快,那对你来说结局也是死。
如何用最快的时间能把面积累起来,会决定你最终的增长策略的不同。
仪表:
当我把目标定下来之后,我的完成情况比重就需要时刻监控。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通俗的道理,因为所有人都会去监控自己的一个kpi完成的情况。
我的建议是kpi需要定期更新,这个定期的频率可以非常短,因为我们制定的指标很有可能是不对的,需要经常去复盘和更新你的仪表盘目标。
我建议大家可以用增长的视角去诊断业务。但是这样的视角只能诊断出来你的业务现状。就像一个体检报告,可以告诉你身体状况是好还是不好。但是没办法告诉你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
2)生命周期的全局视角怎么看
用生命周期的流转状态去诊断你现在的服务和功能有什么问题,也是看清全局比较通用的方法。
什么是生命周期呢?做产品这么久了,我问不同的人都会给我不同的答案。
  • 有些人认为划分方式是按照业务的主流程。比如说教育行业,可能是从浏览到选课,然后到我下订单,再到最后上课这样的一个主业务流程。
  • 有些人觉得是按照用户的一个成长路径,比如说我是留存了然后活跃了,流失了又回流了这样的一个模型。
  • 有些人是按照用户的粘性来看,他是不是成为我的会员了,是不是持续是我的会员付费用户。
不同的人会有非常多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但是他的本质问题都是一样的,依然是看你当前的用户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对于我们的产品来说,状态就是用户的行为。
dC端产品的增长实践
文章插图
行为有深有浅,你可以给行为定义非常多的主观的判断。图片上我举了一个简单的一个小说的例子,比如说看小说时用户的一些关键行为,它代表着用户的状态。
  • 用户主动添加了一本书,那他可能是对这本书感兴趣,还想继续看。
  • 用户删除了书架里面的书。他有可能是不喜欢这本书,或者已经读完了,想清理。
所以根据他的行为以及行为的深度和频次这三个维度,我们其实可以定义出用户的状态。有了这样的状态之后,下一步就要看用户状态之间的流转关系。
dC端产品的增长实践
文章插图
比如说我读了一本书,觉得还不错,我的行为是在书架里停留了五分钟并进去一直在看这本书。那他下一次继续看这本书,并且每天晚上在固定的时间都出现了看书的行为。那我认为他已经成长为了一个稳定消费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