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张勇时代的阿里巴巴,没有“芝麻开门”

阿里巴巴|张勇时代的阿里巴巴,没有“芝麻开门”

文章图片

阿里巴巴|张勇时代的阿里巴巴,没有“芝麻开门”

文章图片


当无边界扩张筑起了篱笆 , 那些以新零售、金融服务、物流、云计算、大文娱等为原点的核心板块都会重构 。
那些原本看起来坚不可摧的商业模式 , 都会在时代的大潮中 , 被解构 , 然后重新排列 。
2017年 , 马云曾向世界许下了一个“宏愿” , 到2036年阿里将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
在讲述这句话的时候 , 马云也曾做了一段有意思的解释:“如果一家公司能服务20亿用户 , 覆盖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如果一家公司能够提供1亿的就业岗位 , 那就比全世界上大部分政府都厉害 , 如果能提供10亿的生意 , 那就叫经济体……”

对于企业家而言 , 在公司最高光的时刻退休 , 是一种殊荣 。
作为当时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 , 在最高光的时刻喊出最宏大的口号 , 尽管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起来有点“浮夸” , 但是也是当时公司状态最佳的体现 。
除去那些飘渺的概念 , 也许周期才是企业最终的归途 。 尽管当时阿里觉得自己不再是一家电商公司 , 而是一家以数据为基础的科技公司 。
尽管很多当时都强调自己是一家科技属性公司 , 而尽量回避自己的零售属性 。 尽管外界也清楚科技企业和零售企业估值截然不同 。
当商业的一切元素发生变化之后 , 企业的命运也只能随着时代随波逐流 , 而阿里巴巴作为时代的企业 , 也许等不来芝麻开门的命运 , 也注定和世界第五大经济体无缘 , 在未来的发展中 , 重新寻找定位 , 顺应时代才是最优的选择 。
周期上 , 每个大公司都有十年以上的黄金期阿里的故事耳熟能详 , 马云的故事脍炙人口 。
当“梦想”遇见马云 , 他总是要鼓励年轻人去试一试 , 因为万一它实现了呢?
如果我们站在时代的角度去看过去 , 我们就会发现 , 时代其实给予每一家企业的机会都不会太久 , 大概是一个周期都是十年 , 而阿里则恰好就是抓住了2010—2020这段移动互联网的窗口从而实现了腾飞 。
阿里的故事始于1999年 , 在互联网浪潮之下 , 这一代企业都被打上了很深的烙印 。 在早期的发展中 , 实际上阿里也并不比其他公司更为特殊 , 甚至在早期阶段 , 市场上曾有“北慧聪 , 南阿里”的说法 。
但直到2012年 , 阿里和慧聪之间才出现了明显的差距 。
2012年6月 , 阿里的B2B公司从香港退市 , 到了9月 , 阿里与淘宝账号实现了互通 。 对于当时的阿里而言 , 实现账号的互通 , 等于拆掉了内部的墙 , 而C2B模式借助支付宝这种第三方支付工具才是马云的神来之笔 。
所以说 , 有时候成就一家公司的并不是一些必然会发生的大概率事件 , 而是偶然的突发奇想 。

2014年 , 阿里在纽交所上市创造了当时最大的IPO , 也带火了马云和软银 。 直到今天 , 软银投资阿里仍然是投资界的神话案例 。
在那个移动互联无边界扩张的特殊时间段里 , 阿里的上市与地位 , 证明了马云的前瞻性 , 也让这家公司站上时代的风口 。
交棒张勇 , 马云并未实现最终的梦想对于阿里的未来 , 马云曾经有过很多设想 , 最大的设想莫过于2036年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 。
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商公司 , 当时阿里的新零售、物流、云计算、大文娱、本地生活服务等板块都几乎是行业最强的存在 。 2007年马云曾说过:“就算用望远镜 , 也找不到阿里巴巴的竞争对手在哪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