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日拱一卒,大厂都在推崇的敏捷开发究竟是人还是工具至上?
摘要:
都2021年了,你敏捷了吗?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敏捷开发正越来越多地渗透进各行各业,受到不少企业的追捧。其中,在软件开发行业,敏捷开发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模式。市场普遍认为,快速迭代、小步快跑、治愈延期的敏捷开发,可以说是革命性的颠覆,相比之下,传统的瀑布流研发模式,因为效率较低、试错成本高、难以按时精准交付等原因,主要局限在需求较确定的一些传统行业。而需求千变万化的互联网科技行业,成为敏捷开发生长的沃土。
事实上,敏捷开发并非近年来的新兴物种。早在21世纪之初敏捷宣言就已经问世,迄今已20年,国内敏捷开发的发展也已经十几年。近几年,敏捷开发之所以持续升温,与互联网科技的新一轮发展浪潮密不可分。
伴随着敏捷开发的盛行,相关的项目管理工具也趁势兴起,比如Worktile、PingCode、TAPD、禅道、华为软开云等。
但是在敏捷开发实践中,工具的实际效果如何?是否真的推动了敏捷开发,即更敏捷了还是更不敏捷了?如果反而事倍功半,是工具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对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不同团队,以及团队中的不同成员而言,敏捷开发对于工具的需求以及工具所能产生的价值又有哪些差异呢?
带着这些困惑,我们从大厂和中小企业这两大不同维度出发,带你揭开在践行敏捷开发的过程中,人与工具之间的奇妙关系。
警惕“伪敏捷”和“中华田园敏捷”根据敏捷宣言,敏捷的核心价值观如下——
个体和互动胜过流程和工具
工作的软件胜过详尽的文档
客户合作胜过合同谈判
响应变化胜过遵循计划
这是敏捷的核心思想。但是敏捷实践中,如何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敏捷理念并借助合适的工具高效推动产品研发,却难倒了一大片企业,很多团队对于敏捷的理解和应用都处于摸索阶段。
关于敏捷开发的争议也一直存在。比如敏捷开发究竟是真敏捷还是假敏捷?敏捷开发是否只适合小团队不适合大厂?敏捷开发甚至被指在国内市场存在生搬硬套、流于形式、水土不服等问题,背上了“中华田园敏捷”的锅。
如何避免掉入“伪敏捷”的陷阱,实现真正的敏捷,无论对于谷歌、华为、腾讯这样的巨头,还是中小企业,都是巨大的考验。
谷歌、华为、腾讯等巨头敏捷的秘密? 适合谷歌的敏捷秘笈
敏捷宣言的诞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即硅谷以授权和信任为中心的文化氛围。这意味着,想要践行敏捷宣言,团队之间的相互信赖至关重要。而敏捷宣言的核心价值也将个体和互动放在了首要位置。
作为硅谷互联网科技巨头的代表,谷歌在软件开发中如何做到敏捷,是众人热议的焦点。谷歌前技术总监Jeske曾专门分享了其关于敏捷的思考。
Jeske认为适合谷歌的改进版敏捷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要任务是提高客户和程序员的生产力和对信息的理解。
应该创建小型的适应谷歌的结构化设计文档,用于解释项目。
关键设计元素应该在上述文档中有简明的解释,并能够方便地检索。
不要追求完美无暇,但是要灵活。
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快地交付。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到,谷歌并非如一些质疑所言对敏捷开发嗤之以鼻,而是在敏捷宣言的基础上,探索更适合自身的方法。这与敏捷宣言并不矛盾,由此可以看出,敏捷宣言并不是教条主义,而是提供了一个指导方向,具体如何落地还需要各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量体裁衣。
? 华为敏捷转型踩过的坑
就国内市场而言,华为是投身敏捷开发的先锋。华为从2007年起即正式开启敏捷转型,为此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如今已经有一定成效。在这个过程中,华为也经历过迷茫,比如早期对华为是否适合敏捷的争论,以及敏捷转型路上,有些团队做得不到位、过于注重敏捷不敏捷而忽视了敏捷的本质,产生了一些只会纸上谈兵、对别人评头论足的“哲学家”、“思想家”等,而没有聚焦实际问题的解决。作为国内科技巨头,华为在从0到1落地大规模敏捷开发方面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
- 三星|试图挽回中国市场,国际大厂不断调价,从高端机皇跌到传统旗舰价
- Python|大厂高薪惯坏了年轻人?为啥大厂的年轻人越来越被公司要不起?
- 终于,魅族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大厂向左小厂向右
- 腾讯|互联网大厂广告收入哪家强?腾讯只排第三,第一名超1500亿元
- 京东|从"张勇退出微博董事"到"腾讯做助手",大厂释放了什么信号?
- 世纪互联|互联网大厂广告收入哪家强?腾讯只排第三,第一名超1500亿元
- 百度网盘|互联网大厂轮流买单,春晚红包却不再“药到病除”?
- 腾讯|从“张勇退出微博董事”到“腾讯做助手”,大厂释放了什么信号?
- 可折叠手机|各大厂商纷纷发力折叠屏:2022年出货量有望达到1750万台
- 微软|在微软上班太爽了,健康第一,国内互联网大厂太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