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设计|国产EDA现状与困境:40%环节仍是空白!如何突破?( 五 )


3、天下武功 , 唯快不破
要想突破国外EDA的垄断 , 甚至实现反超 , 国产EDA除了要把产品做好之外 , 还需跑的比国外EDA厂商更快 。 虽然国外的EDA厂商为了服务好本土客户 , 也都有在国内建立服务团队 , 提供本地化的快速服务 。 但是由于外资企业文化上的差异 , 本土EDA厂商依然可以通过“速度”来实现突围 。 比如本土厂商很多都可以为客户提供7×24小时的快速反应的贴身服务 , 而这却是国外EDA厂商难以做到的 。
“中国人的勤劳 , 使得我们本土企业可以通过更快的速度来进行追赶国外厂商 。 比如 , 以前我们客户采用国外的EDA软件设计芯片所需要的周期是1 , 那么我们公司现在已经做到只需要原来周期的1/3 , 要做到这一点 , 我们自然需要付出更多的人力和时间 , 这也使得我们每天几乎都处于极限状态 , 用速度来帮助客户换取时间 。 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取胜之道 。 ”贺青说道 。
当然 , 除了通过更多的人力和精力的付出 , 来换取速度上的优势 , 我们也可以尝试其他的路径或者其他人没有走通的路径 , 比如更好的解决硬件对于软件的加速问题 , 来实现速度上的赶超 。
4、并购整合 , 做大做强

近几年由于美国的打压以及资本的追捧 , 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初创型国产EDA企业 , 使得目前国内国产EDA企业的数量超过了30家 , 远超国外EDA企业数倍 。 虽然数量很多 , 但总体上都很弱小 , 产品覆盖面也是非常零散 。
从国外三大EDA巨头的发展历程来看 , 期间经历了一系列频繁的并购 。 有数据统计 , 截至2020年底 , 这三大EDA巨头共发起过200余起兼并收购案 , 其中Synopsys兼并收购次数最多 , 高达80次;Cadence和Siemens EDA分别为62次和66次 。
显然 , 未来国产EDA要想做大做强 , 也必然会经历一个优胜劣汰、大鱼吃小鱼的过程 。
鸿芯微纳CTO王宇成也表示:“国外EDA供应商经过二三十年的商业竞争 , 兼并整合 , 已经形成了数家公司能够提供高度集成和完整的工具链 。 相比之下 , 国内EDA供应商还处于仅能提供点工具 , 群雄逐鹿的状态 。 国内芯片设计公司既没有动力 , 也没能力来购买国产点工具 , 化费精力拼装成工具链来取代现有高度成熟高度整合 , 由单一供应商提供的解决方案 。 就连国内的Fab , 也只认证Cadence flow与Synopsys flow 没有点工具的认证机制 。 所以 , 国产EDA 要能够赢得客户 , 成为主流工具链 , 并购整合是极为必要的手段 。 ”
对于国内EDA产业整合并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 还是需要更多的战略思考与定力 。 一方面 , 纯粹的技术拼凑无法真正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需要做到真正的互补;另一方面 , 企业只有自身具备一定的自主技术与研发实力后 , 才能够透过自身的创新能力 , 把这些技术充分消化、串联起来 , 才能更好打通工具间的限制 , 通过深度融合更好赋能客户生产效率提升 。
5、突破工艺限制 , 面向系统级应用 , 打造下一代EDA
过去的四十年里面 , 不断发展的工艺和架构设计共同推动着先进制程的发展 。 但是现实趋势来看 , 一方面工艺的进步已经逼近极限 , 更高工艺已经不能带来过去那种成本、性能、功耗的全面优势 。
根据Techinsight网站对天玑9000处理器的分析 , 台积电所声称的N4关键工艺尺寸与其早期N5产品几乎完全相同 。 另一方面 , 芯片创新空间更大了 , 越来越多的系统厂商 , 诸如苹果、特斯拉等开始下场自研芯片 。 援引某位业内资深人士观点 , 他表示“为了达成系统、应用对芯片的要求 , 大家更多从系统设计角度出发 , 借助系统、架构的创新 , 以应用导向驱动芯片设计 , 实现对系统能力的提升 , 降低对先进工艺的依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