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设计|国产EDA现状与困境:40%环节仍是空白!如何突破?( 四 )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 , 目前本土EDA企业的员工总数大概只有不到3000人 , 这其中研发人员估计不到2500人 。
另外 , 本土EDA企业之前还存在着各自为战 , 着重复投入和浪费的问题 。 所以 , 真正在做有助于国产EDA全流程覆盖 , 这2500人研发人才是不够的 。
【芯片设计|国产EDA现状与困境:40%环节仍是空白!如何突破?】就目前国内所有的EDA人才力量 , 如果大家做好分工尚能满足人力要求 , 如果企业间还存在很多业务和人力的重叠则不太足以支撑 , 所以需要大家协作来解决这个问题 。
“EDA全流程的覆盖 , 需要众多国产EDA合作伙伴一起 , 通过形成联盟 , 特别是在重点客户上 , 大家需要充分协同 。 比如 , 我们的产品主要是面向先进工艺 , 但是我们只覆盖了一个面 , 要实现所有流程的覆盖 , 就需要大家一起 , 在某家大客户那边投一个团队 , 大家一起打磨 , 整个流程串起来没有问题了 , 能够被客户用了 , 才算是有了 。 ”贺青说道 。
2、多角度入手 , 引导和鼓励使用国产EDA
国产EDA要想得到更快的发展 , 自然是离不了国产芯片设计厂商的大力支持 。 虽然在近年来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持续打压 , 以及“国产替代”的趋势之下 , 一些国产芯片设计厂商也开始愿意给予国产EDA机会 , 但是主要也只是一些头部的芯片设计厂商 。
“中国现在几千家芯片设计企业 , 实际上愿意用国产EDA的企业少之又少 , 哪怕在‘清单’上的企业 , 有些都没有用 , 这就是当前的状况 , 也是需要大家努力改变的 。 当然 , 现在情况至少比以前好了很多 。 ”贺青说道 。
另一方面 , 正由于目前国产EDA与国外EDA存在较大差距 , 因此客户在用的过程当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 这也让部分国产芯片设计厂商望而却步 , 特别是中小型的芯片设计厂商不愿意当“小白鼠” , 而对于大厂来说 , 门槛更高 , 很多中小国产EDA厂商又难以做进去 。
对此 , 一些国产EDA企业曾从以下几方面持续呼吁:
首先 , 随着外部形势的变化 , 企业上下游要有战略的定位 。 鼓励和引导产业界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 , 这需要国家和产业界集体呼吁 , 因为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效益问题 。
第二 , 仅仅靠几个大公司对产业的拉动 , 力量有限 , 还是要市场化 。 这就要求国产EDA厂商要把自己的产品做好 , 前期需要抓住客户战略上给予支持的机会 , 把产品打磨好 , 后期就需要主动地从市场化的角度 , 配合应用需求 , 依靠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去赢得市场 。
第三 , 政府层面上应该鼓励或者引导国产化的应用 。 比如设立一个国产化奖励基金 , 用国产化EDA用得好了 , 可以奖励一下 , 用得越好奖励更多 , 真正的让他愿意用 , 并把国产EDA用好 。
“国产EDA发展目前主要是基于外部的压力 , 反而发展的比较快 。 在前几年 , 我们做好的工具 , 实际上没有特别好的场景给我们做打磨 , 很多客户此前或许基于他们自身尽快流片实现量产压力 , 并没有给国产EDA企业机会 。 但现在 , 这些机会开始越来越多 , 我们也是希望从政府引导方面给到企业更多的机会 。 EDA本来就是工具 , 整个全流程的东西不经过打磨自然是无法做到更好 。 我们也是希望客户能给我们机会去打磨 , 去把产品做好 。 ”裘烨敏说道 。
鸿芯微纳CTO王宇成则认为 , 即使未来国产EDA工具链技术上达到了可替代性 , 真正要国内用户愿意来买单也会是非常困难的 。 “需要多管齐下才有成功可能性 。 首先需要有采用国产EDA工具的头部芯片设计企业来背书;还要有国内fab对国产工具的支持 , 协同优化;国家政策上要加强保护软件知识产权 , 加强打击盗版 , 同时以补贴鼓励使用国产工具 , 使芯片公司从财务上使感受到使用国产工具的好处 。 这样形成正循环 , 最后形成国产工具的突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