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网|第三代半导体风口下,爱集微论坛大咖共话本土产业突破( 二 )




微网|第三代半导体风口下,爱集微论坛大咖共话本土产业突破
文章插图

郭浩中通过现场连线发表演讲/集微网
近两年,Mini/Micro-LED来成为时下热门话题,主要也得益于三星的“the Wall”系列电视在CES2018上得到了很好展示。但除了电视以外,郭浩中指出,Mini LED在车用和LCD背光模组中受到广泛采用,而Micro LED适合更精密的显示需求,比如Apple Watch、AR/VR应用。他认为,MiniLED技术在AR/VR上拥有更大的优势。
技术难点攻克仍需加速 价格把握渗透率命脉
半导体产业的每一项技术和材料的突破,都将面临重重阻碍。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犹是。
例如微纳级别的碳化硅芯片制造,秋琪在题为《碳化硅芯片制造为何这么难?》的演讲中比喻这一过程为“在头发丝里面盖房子”,且“巨大数量的房子,都要盖得几乎一模一样”。


微网|第三代半导体风口下,爱集微论坛大咖共话本土产业突破
文章插图

秋琪发表演讲/集微网
秋琪指出,在电力电子领域,最大的颠覆性变革就是碳化硅Mos取代硅IGBT,而碳化硅和硅器件在工艺上的典型区别主要在于硬、脆、透明,且作为化合物,缺陷多、需要硅和碳双元素控制,使得其制造难度再次升级。
具体到各环节上,芜湖启迪半导体有限公司研发副总纽应喜在题为《碳化硅材料外延生长技术进展》的演讲中分析认为,在高压领域的碳化硅外延技术上,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均匀性较差,尤其是掺杂浓度;缺陷比较多,尤其是三角形;少子寿命比较低,约2us。


微网|第三代半导体风口下,爱集微论坛大咖共话本土产业突破
文章插图

纽应喜发表演讲/集微网
对此,纽应喜提出建议,在晶体段:优化技术,扩大6英寸产能、降低成本,突破8英寸技术攻关;外延端:8英寸外延生长技术及设备的研制,针对高压领域,突破厚膜外延产业化技术;芯片端:加快高端车规级产品的量产技术。
而在氮化镓相关的Mini/MicroLED商业化方面,郭浩中表示,当前仍面临着LED显示效率低、巨量转移问题,最大挑战依然是饱和度问题,除此之外,Micro LED要实现商业化还需解决成本的问题。
郭浩中援引镎创CEO李允立博士的话称, “2025年MicroLED的价格预计将降至现价的二十分之一,即成本约降9成”。2020-2025年仍会是MicroLED的研发试量产期,还不是量产的时间,这应该与AR/VR应用爆发的时间点接近。届时QD和QNED技术将得到大量采用。
陈跃楠也指出,氮化硅以及碳化硅器件由于技术还不成熟,成本较高,分别只占据了8.7%和4.5%的市场份额。尤其是碳化硅电力电子器件,由于产品供不应求,目前是同规格硅器件的5-10倍左右,按照行业标准,碳化硅、氮化镓电力电子器件价格只有下降到硅产品价格的2-3倍,才能被市场广泛接受,下游市场渗透率才能大幅提升。
海内外技术积累差距明显 本土厂商奋起直追
后摩尔时代的大门正在缓缓敞开,广阔市场近在眼前,但只有有所储备的人才有机会乘风破浪。本土厂商准备好了吗?
对此,爱集微副总兼嘉勤知识产权总经理畅文芬发表了题为《本土厂商第三代半导体的专利布局现状和国际大厂的差距》的演讲,从产业链衬底、外延、器件、模组四大环节专利布局进度来看,本土企业较众多国际大厂仍有较大差距。


微网|第三代半导体风口下,爱集微论坛大咖共话本土产业突破
文章插图

畅文芬发表演讲/集微网
科锐、罗姆、英飞凌实现从碳化硅衬底、外延、设计、器件及模块制造的全产业链布局。其中英飞凌于2001年就推出了碳化硅二极管产品。而我国研究开始较晚,自2013年科技部在“863”计划,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列为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