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年轻人做一个「窝」( 二 )


给年轻人做一个「窝」
文章图片
窝窝适时联系线下活动发起人 , 利用平台观影、分享的功能优势 , 将线下沙龙线上化 。 Roxy还告诉《三声》:“以前这些线下活动是没有收益的 , 现在平台会给组织者收益 。 ”让组织者从“为爱发电”到实际获利 , 以此留住优质用户 。
在小红书平台的“意外走红” , 印证了市场需求 , 也为团队“提供了必要的信心 。 ”在采访中Roxy告诉《三声》 , 在转型互联网创业之前 , 自己在医疗产业从业10年 , 属于互联网运营“新兵” , 而Bingren等人也面临“纯技术出身 , 能力是否相对单一”的质疑 。
作为小红书的资深用户 , Bingren认为 , 窝窝提供优质的活动场景、营造文化生活的平台特性 , 与小红书内容社区的底层逻辑契合 。 在今年一月份 , 他将窝窝推荐给了小红书博主“潘潘的百宝箱” 。 在实际体验过后 , “潘潘的百宝箱”以APP推荐博主的身份发布了窝窝使用笔记 , 在小红书平台获赞超7000 , 并带动更多小红书用户使用窝窝 , 发布笔记 。 窝窝首批核心用户主要来自小红书和知乎 。
给年轻人做一个「窝」
文章图片
而对于首篇大热笔记中“异地情侣闺蜜同屏看电影”的产品定位 , Bingren表示 , “窝窝的目标不止于此 。 ”通过对生活方式的嫁接 , 窝窝正在尝试由“精品内容+线上场景+新颖功能”入手 , 做一个符合Z世代审美及需求的在线生活平台 。 “本质上是对生活方式的改变 。 ”
除了工作、娱乐、生活三大场景 , 窝窝还将在未来提供更多品类的在线服务 。
02|如何造窝?
Bingren认为 , 在平台的早期发展阶段 , 交流是要讲究价值的 。 因此 , “保质保量”为用户提供精品化内容成为了团队精进产品的基础认知 。
在内容品质方面 , 经过市场调研 , 窝窝团队发现核心用户画像集中在18到26岁之间 , 以女大学生为主体 , 对异国文化、新兴潮流等话题更具兴趣 。 对此Bingren表示“选取内容、搭建场景的前提 , 是要先满足核心用户的文化需求 。 ”在核心用户积淀后 , 再通过用户自身影响力完成“人的聚集” , 推动半熟人社交 , 从而营造社区氛围 。
寻找“自有内容方”成为了窝窝的解题起手式 。 如从事全职内容工作、具备自有内容点的微博博主、小红书博主、b站up主等 , 都会成为窝窝团队的邀请对象 。 Roxy介绍说 , 目前窝窝上的兴趣活动以深度分析、解析内容为主 , 包括电影、剧集、游戏等各个品类 。
各品类的内容会让用户形成特定内容圈层 , 产生观点的交流碰撞 。 以纪录片导演主持的观影活动为例 , 区别于传统电影评析强调剧情、人物关系 , 该导演从色彩角度对影片进行了解构:影片中展现春夏秋冬四季的色彩搭配;主角的服装以及背景的色调 , 都凸显了主角当时的心情;房间内被子的颜色 , 可以反映不同情形下角色情绪的波动 。 “优质内容对人有天然的吸引力 。 ”
专业导演主持观影活动的成功 , 不仅为Roxy提供了观影新视角 , 也证明“提供优质内容与满足核心用户需求并不矛盾” 。 而在保质的基础上 , 作为新兴平台的窝窝还需要“增量” 。
给年轻人做一个「窝」】据Roxy介绍 , 目前窝窝上KOL组织活动的频率 , 大概在一周上百场 , 并且会更注重举办具有连续性、讨论性的主题 。
给年轻人做一个「窝」
文章图片
Bingren也表示 , 目前进行的系列主题、话题拓展 , 主要是为用户积淀内容 , 提供讨论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