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再度释放信号:华为解决难题,需要更多“人”( 二 )


任正非当时说到 , 需要重视教师的待遇 , 对教育的投资和重视 , 就是对未来的一种加码 , 如今已经不是拼人多、拼体力的时候 , 而是高才生、高智慧的创新人才竞争 , 只有不断提高教育 , 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 , 才有可能在未来竞争中 , 实现更多的超越 , 才能在世界激流中勇往直前 。
此后三年间 , 华为高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多次多轮对外传递重视创新 , 重视人才的原因、逻辑和做法 。 可能是因为“重视人才、重视创新”这样的说法在人们的认知中过于顺理成章 , 外界的直观感觉是 , 华为这么做 , 也属顺理成章 。
直到今年8月底 , 任正非在内网发布了一个名为《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的内部讲话 。
在这个内部讲话中 , 任正非第一次做出了对未来十年全球衰退的谨慎预判 , “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 , 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 , 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 他提到 , 在全球消费能力下降的情况下 , 华为要改变经营思路和方针 , 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 。 从外部流传的部分讲话内容中 , 依稀可以看到精简业务线、裁员的蛛丝马迹 。
有人据此解读 , 华为也挺不住了 。 从华为2019年到2021年财报数据中可以看到 , 华为销售、管理、研发和财务四项成本与营收比率逐年上升 , 要追求利润和现金流 , 这一块的节流是核心点 。
今年三月华为的2021年度业绩发布会上 , 孟晚舟回国后第一次出现在公开场合 。 当时她提到 , 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长期在研发领域的投资 , 在于研发队伍以及研发能力 , 华为的研发投入不会受利润的约束 。
这次在都匀一中的演讲主要面向年轻人 , 孟晚舟没有过多提及华为经营事宜 , 仅一句“未来不是省出来的 , 未来靠持续的投入 , 和人才的持续奋斗得来” 。
任正非的那次内部讲话提到了收缩和投入的关系:盲目投资的业务要收缩、没有价值的部分市场要放弃 , 但生存危机点上不惜代价投入 。 其中 , 研发要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负责 , 从过去恐慌性的自救改为有质量的自救 , 要注意合理的压库存 , 不要因为过大库存而造成利润不足和现金流紧张 , 构成新的危机 。 在战略关键机会点上、生存危机点上 , 要不惜代价投入 , 但在非战略机会点上不能乱花钱 。
也就是说 , 华为依然需要人才 , 但现阶段的华为更需要能够为结果负责、能够奋斗的人才 。
9月2日 , 孟晚舟说 , 具有解题、破题能力的“单项突出”人才 , 才是当前攻题克难时期最需要的 。 她说 , 华为不要求员工“样样精通”“十项全能” , 而是鼓励员工在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领域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
她提到两个人 。 第一个是华为早期高薪聘请的为数不多的“天才少年”之一 。 这个俄罗斯天才当初不愿意离开家乡俄罗斯 , 为了留住他 , 华为在俄罗斯当地设立了数学研究所 。 他加入华为之后 , 不喜与人来往 , 终日就是摆弄摆弄电脑 , 打打游戏 , 偶尔做些数学方面的研究 。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 他看上去似乎碌碌无为 , 没有什么科研成果 。 但就是这样的一位“怪异”天才 , 在十年后攻破了从2G到3G的算法难题 , 华为也基于这项成果 , 推出了一款针对欧洲市场的SingleRAN方案 , 逐步超越竞争对手 。
她评价 , 常人难以理解的“怪异少数” , 也许在某个方面有着常人难以超越的才华 。 “用人之长、人尽其才” , 是华为的用人之道 。
第二个人 , 2016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专业 。 加入华为后 , 从事软件编码开发工作 。 在一次次的编程中 , 他悟出编写代码和化学实验之间的相通之处 , 二者都需要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场景下 , 充分考虑变量因素 , 以终为始地进行详细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