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浙江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冯怡 记者 严粒粒曾经有人问过这样一个无厘头的...|光通信专家谢伟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储备互联网的未来( 三 )


当时的谢伟 , 并不知道OFDM是什么;那位博后 , 也不知道光纤通信是怎么回事 。 两人只是顺着话题聊下去 , 谈到OFDM能够解决无线通信中信号畸变的问题 。 而如何处理光纤通信中的信号畸变 , 正是谢伟当时正绞尽脑汁思索的难题 。
未来的创新 , 也将很有可能在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学科的边界产生 。
除此之外 , 西湖大学力求基础、原创的科学研究 。 全世界每一位科学家都知道 , 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 但若想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 这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 。
谢伟是重庆人 , 爬坡过坎是刻在他骨子里的 。
他在10年前开始主攻少模光纤的时候 , 就深知从零到一有多难 。 当时 , 实验所需要的模式耦合器 , 找了全世界很多所大学 , 都没有人会做;几乎所有光纤制造厂商 , 也都不知道怎么做少模光纤……
在人类认知的边界上拓出一条新路 , 谈何容易 。
谢伟花了一年多时间 , 与合作伙伴制造出第一根少模光纤 。 直到现在 , 关于光空分复用技术与少模光纤的研究 , 仍在他的课题组内继续 。 在西湖大学 , 他希望进一步研究 , 如何将这一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大型数据中心 , 也就是我们现在越来越耳熟能详的“云”上 。
带博士生
储备创新力量的未来
在不久前的西湖大学2022级博士研究生开学典礼上 , 刚刚入职仅2天的谢伟 , 与其他15位讲席教授站在台上 , 给“西湖六期”博士新生赠送入学礼 。
这是西湖大学的传统 。 从“西湖一期”的19位新生 , 到今年“西湖六期”的352位新生 , 学校始终坚持每一位新生都要上台 , 完成这样一个简单但庄重的仪式 。
谢伟对这样的仪式感很认同 。 他曾说 , 进入大学工作带给他的成就感 , 不仅仅在于能够通过自己的科研改变世界 , 还可以通过自己培养的学生改变世界 。
这些优秀的年轻人 , 将成为改变未来的创新力量 。
截至2020年 , 中国已累计铺设5169万公里光缆 , 总长度可绕地球1292圈 。 在光通信系统设备和解决方案上 , 中国的企业已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显现出不容忽视的竞争力 。 中国的互联网、通信系统以及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 , 也为这一领域的基础科研提供了极大的驱动力 。
谢伟希望 , 他在西湖招收的博士生 , 能够在科研上拥有同样强大的内驱力 。
“为什么读博士 , 首先要想明白这个问题 。 是因为一个博士头衔 , 是因为父母的期望 , 还是因为真正想要做一门学问 。 ”谢伟说 , 只有想清楚了这个问题 , 才能来谈冒险 , 谈如何逆流而上 , 做独一无二的研究 。
从1991年师从Willner教授学习光纤通信开始 , 谢伟始终对这门学问、对光通信事业保持着强烈的信念感 。 他认为 , 只有相信自己正在从事的研究 , 才会愿意付诸无尽的努力 , 才会奋不顾身地“跃入未知” 。
他用两个jump来做对比 。 在英语里 , 有一个说法叫jumponthebandwagon , 意思是“随大流” , 哪里热闹往哪里走;在科研里 , 谢伟认为这自然是不可取的 , 而是应该jumpintotheunknown(跳入未知) 。
作为博士生导师 , 谢伟并不“高产” 。 在墨尔本大学的18年时间里 , 他仅培养了17位博士研究生 。 他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不管多忙 , 都要保证自己有时间和精力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 , 这种指导在他们科研生涯的早期是至关重要的 。
“当他们走出实验室的那一天 , 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学术标签 , 他们不再是谢伟的学生 , 而是某项新理论、新技术的发明者 。 ”
谢伟是过来人 , 他明白这个过程必定艰辛 , 但这是为未来做好创新储备的必经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