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浙江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冯怡 记者 严粒粒曾经有人问过这样一个无厘头的...|光通信专家谢伟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储备互联网的未来( 二 )


2010年前后 , 在那个3G网络的年代 , 国内家庭宽带的带宽远远不及现在的千兆 , 但全世界的光通信专家们已经意识到 , 带宽不再是光纤取之不尽的资源 。 谢伟也带着学生研究了光纤通信的香农极限 , 计算出单模光纤的容量上限 。
也就是说 , 如果把思路局限在单模光纤上 , 那么未来互联网数据传输的“容量天花板”在哪里 , 是显而易见的 。 同样显而易见的 , 是伴随人工智能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 元宇宙等新概念已经对数据传输能力提出了完全不同数量级的要求 。
怎么办?
我们可以用常见的信息高速公路概念来理解 。 为了保证传输的稳定性 , 过去认为光纤必须是单模的 , 也就是数据在单个车道上跑 。 如果要通过更多的车 ,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开辟更多车道 。
谢伟认为 ,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 单模的局限完全可以被打破 。
2011年 , 谢伟团队在OpticalFiberCommunicationConference(OFC) , 即美国光纤通讯展览会及研讨会发表了文章 , 率先提出光空分复用技术 , 向世界展示了第一个克服单模光纤容量限制的少模传输 , 继OFDM后再次开创了新一代大容量光纤通信技术 , 将在未来呈线性倍数提升传输容量 。
同时在这次学术会议上发表空分复用技术的 , 还有美国和欧洲的贝尔实验室 , 影响力不容小觑 。 在光通信行业 , 这一技术是当前关注度最高的下一代传输方案之一 , 被认为是6G、7G , 以及大型数据中心的数据传输解决方案 。
本文转自:浙江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冯怡 记者 严粒粒曾经有人问过这样一个无厘头的...|光通信专家谢伟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储备互联网的未来
文章图片
当科学家
储备人类认知的未来
谢伟1996年从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毕业 , 直到2004年才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执教 。 中间的8年 , 他辗转在包括贝尔实验室在内的三个工业界研发机构工作过 。
那8年 , 谢伟距离光纤通信的应用非常近 , 直面数据洪流给通信网络带来的压力 。
回到大学实验室 , 与应用拉开一段距离 , 是因为他想从不同的视角和心态 , 试试做原创性的研究 。 上述两次开创性成果的事实证明 , 这个选择是值得的 。
“我为自己在墨尔本大学取得的科研成果而感到骄傲 , 这超出了我对自己在学术上的预期 , 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潜力 , ‘谢伟’这个名字也正是因为这些研究而被业内的人们所了解 。 ”谢伟这样评价自己在学界的工作 。
当科学家这件事 , 对他来说 , 同样是对未来的一种储备 。
谢伟自小就是学霸 , 数学竞赛拿过四川省一等奖 , 物理竞赛成绩也不错 , 被中科大提前录取 。 读书对他来说 , 从来就没有太多困难 。
尽管去中科大之前 , 家里人都不知道学物理将来能干什么 , 出国的时候更是茫然 。 但在年少的他看来 , 既然自己会读书 , 那么一直读下去、当个科学家 , 好像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
和后来投身光纤通信时的想法一样 , 他认为:当科学家 , 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
也正是基于同样的思考逻辑 , 他选择了在今年回国 , 加入西湖大学——在中国 , 有一所年轻的大学 , 将小而精、研究型作为自己的定位 , 听上去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
而真正吸引谢伟加入西湖大学的 , 是科学家之间的默契 , 是他们之间使用的同一种科学的语言 。
比如 , 这里推崇跨学科交叉 , 甚至直接在校园建设的物理空间上打通并拉近了不同的学科 。
谢伟在2006年提出的OFDM应用 , 就起源于一次偶然的跨学科交流 。 那天 , 他在机场碰到同样是墨尔本大学电气工程系的一位博后 , 对方研究的是无线通信 。 两人一起喝咖啡时 , 谢伟问道:最近你们Wi-Fi领域最热的话题是什么?答:OFD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