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进入新阶段( 三 )


文章图片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 , 现阶段车芯供应紧张问题的缓解 , 实际只是部分的 , 甚至可以说是极不均衡的 。 甚至在美国当前对华政策驱动下 , 未来国内的主机厂 , 甚至可能会面临完全人为的芯片危机 。
紫光国微副总裁苏琳琳 , 此前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就说过:
(当前市场)模拟类芯片的拐点已经出现了 , 供给基本上已经够了;驱动芯片和中低压小信号的MOSFET芯片现在应该也不太缺了;PMS、蓝牙芯片这些芯片供应有缓解 , 但还没有达到供需平衡 , 还是比较紧张;而各种高端的芯片 , MCU类的芯片供给还是非常紧张 。
最后提到的这个MCU类芯片 , 实际就是上文业内人士透露信息里 , 在“九成”缓解的当下 , 仍显紧张的那“一成” 。
缺芯进入新阶段
文章图片
那么 , 车规级MCU有多重要呢?
根据国际新兴技术著名市场调研平台iCVTAnk的数据 , 截至2020年 , 实际生产和使用中 , 不同类型汽车芯片的占比分别为:MCU , 30%;模拟电路 , 29%;传感器 , 17%;逻辑电路 , 10%;分立器件和存储器市场各占7% 。
和所有车规级芯片类似 , 车规级MCU技术要求极高 。 仅容许温度范围一项 , 消费级仅0~40℃ , 而工业级的则是-10~70℃ , 而车规级需要-40~155℃ 。
极高的标准 , 导致厂商研发投入大、周期长 。 而出于安全性及可靠性考虑 , 客户认证标准要求远高于消费级和工业级MCU 。 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扎实的技术实力支撑的原厂 , 一般企业很难下决心在车规级MCU上大力投入 。
正因为上述问题 , 车规级MCU芯片市场长期被欧美日发达国家所垄断 。
头部厂家包括意法半导体(意法)、恩智浦(荷)、瑞萨(日)、英飞凌(德)、微芯(美)等 , 几乎就是一个发达国家俱乐部 。 而这些企业 , 长期把持了全球超过93%的市场份额 。
缺芯进入新阶段
文章图片
▲恩智浦荷兰总部一隅
而根据ICInsights的数据 , 2020年全球车规级MCU市场为65亿美元 。 至2023年将达到81亿美元 , 2025年则升至88亿美元规模 。
总量也许不大 , 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性增长 , 这个市场的增速颇为迅猛 。
当然 , 自主车规芯片 , 缺的远不止MCU一种类型的产品 。 功率器件、计算类芯片、传感器类型、通讯类 , 仅仅两三年前 , 可以说是无一不缺 。 然而在本届WNEVC上 , 笔者也异常振奋地看到了 , 来自国内IC产业以及相关生态圈的企业 , 纷纷登场亮相 。
例如深耕第三代功率器件的深圳基本半导体;国内知名无晶半导体企业纳芯微电子与芯驰科技;AI芯片领域的著名初创公司地平线、寒武纪行歌、黑芝麻;国内领先的ICT企业华为 。
缺芯进入新阶段
文章图片
以及自动驾驶/智能交通/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提供商百度集团 , 高精度地图和智能驾驶方案提供商四维图新公司等国内企业 。
甚至微软、高通、恩智普、英飞凌等国际知名软件企业 , 半导体公司 , 也前来大会设台参展 。
但在这其中 , 尤为能引人驻足的 , 是两个平台类结构: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 , 以及国创中心车规级芯片测试认证服务平台 。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于2020年9月 , 是一个由中国科技部、工信部共同支持 , 行业多企业共同发起的 , 旨在融合汽车和半导体产业 , 以谋求“跨界融合、共生共赢、产业成链、生态成盟”的跨产业联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