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人类离“阿凡达”还有多远?

1981 年,年轻的詹姆斯·卡梅隆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自己被机器人追杀,几年后,他将梦境搬上大银幕,以《终结者》这一形象征服了全世界观众,而在多年后回忆自己的创作动机,他说道:
“机器是我们的梦想,也是噩梦,问题在于,人类和机器能否共同打造未来?”
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定论,但卡梅隆以自己的方式给出了一个方向——在创作影片《阿凡达》的过程中,“将人类智力注入遥控的生物身体中”(即所谓的“化身”)这一概念成为整个故事的核心 。
也指出了人与机器人,在未来世界共存的另一种可能性 。
近日,由日本全日空(ANA)赞助的机器人赛事 Avatar XPRIZE,旨在全球寻找以人类智慧,远程操控机器人的“阿凡达机器人”的优秀团队 。如果团队能使用“化身”完成数十项挑战,则有机会获得千万美元大奖 。
奖金或许只是奖励,但是团队的尝试,或许会成为人类“阿凡达”之路重要的一环 。
更“接地气”的机器人大赛
与 DARPA 的机器人大赛不同,尽管 XPRIZE 也通过面向全球的比赛推动技术发展,但其展开的比赛却围绕气候环境变化、粮食危机、热带雨林保护等领域 。
本次面向机器人领域的 Avatar XPIZE 也和 DARPA 的机器人比赛有所不同,目的是寻找能够将人类感官、行为和存在实施部署至遥远地点的化身系统(即 Avatar),从而打造出联系更加紧密的世界 。
显然,这样的目标相较于更加科幻的 AI 机器人来说显得更接地气 。
正如其首席执行官 Anousheh Ansari 所说:“当某地出现危机时,另一个国家的人足不出户就能为其提供援助 。”这种虚拟化身的方式将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正是这种特殊之处让 Avatar XPRIZE 具有更贴近当前产业结合的现实意义 。
正如大赛名称所代表的含义,该比赛更多地强调机器人是一种化身,而不是一种工具 。操作员将需要能够识别,他们的机器人正在触摸的物体,听到机器人听到的声音,看到机器人看到的画面,并需要通过温度传感感知温度——这也是为何你会看到参赛队伍都在采用类似头戴式 VR 设备的重要原因 。
其次,XPRIZE 将使用模拟的“高质量”网络连接,其中“可靠性、带宽、延迟和抖动将代表最佳可用的公共互联网服务” 。很难说如果 DARPA 机器人大赛团队能够使用可用的最佳公共互联网服务,他们的效率会提高多少,但对于使用了 VR 设备,追求尽可能高同步率的 Avatar XPRIZE 比赛来说,网络质量相较于 DARPA 大赛会更胜一筹 。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参赛队伍必须在 20 分钟或更短时间内完成设定的目标,这实际上也变相增加了难度 。
如此一来,你或许能明白,Avatar XPRIZE 不仅在考验参赛队伍设计出的机器人的灵敏度和多功能性,还对队伍的熟练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这些都暗示了比赛项目一旦能够实现,将对现实具有的重要意义,而当我们再从一些参赛队伍的作品细节观察,又能进一步看到这项比赛的特殊之处 。
从现实世界寻找“未来之路”
作为一项人机协作的赛事,Avatar XPRIZE 设定的任务看起来较基础但多样化,不仅仅是针对灾难场景,还有很多看似非常日常的任务目标 。并且,现场也会给出其他的任务要求,虽然整体来看,这些项目难度并不大,但要在特定时间内完成却显得更加复杂,以下是此前在比赛时的目标项目,从中我们也可一窥该比赛的特点:
机器人|人类离“阿凡达”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