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踏遍冷湖戈壁 他给望远镜找到最适合的家

杨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助理研究员
在之前的团队 , 我已经有了较为确定的科研方向并做了一些相关工作 , 转换赛道其实有一定风险 。 选址可能是天文领域中最艰苦的工作之一 , 像拆盲盒 , 谁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 。
青海冷湖 , 一个原本因石油资源枯竭而接近荒废的小城 , 最近因被选定为世界级天文观测台址 , 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
8月18日 , 《自然》杂志发布了我国科研人员一项关于天文观测台选址的重大科学进展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团队于2018年1月在青海冷湖地区开启天文观测台选址工作 , 并建成关键台址参数测量平台 。 经过连续3年的监测 , 相关研究人员发现 , 冷湖台址完全可与国际公认的最佳天文台址比肩 。
“那3年 , 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 , 就是给未来望远镜找到最适合落户的家 。 ”说这话的是杨帆 , 他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助理研究员、上述选址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 。
歌里唱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 , 但其实多数天体是不会闪的 。 “一流的天文望远镜 , 要能‘看’到天上最暗的星 。 这不仅需要望远镜‘视力’好 , 更需要极佳的视野——晴朗的夜空 , 而冷湖恰恰具备这一点 。 ”杨帆说 , 他和团队要做的 , 就是找到冷湖的最佳观测点 , “让望远镜能在此处看到最暗的星” 。
8月26日 , 杨帆接受科技日报采访人员专访 , 讲述了这3载的选址历程 。
“选址像拆盲盒 , 谁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
冷湖镇 , 曾是我国重要的石油重镇 , 但随着资源日渐枯竭 , 昔日的采油小城逐渐失去光彩 。 不过 , 此地海拔高、云量低、日照充沛、降水少、交通便利又远离城镇的光污染 , 布局天文大科学装置的优势十分明显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邓李才将目光投向了冷湖 。 2017年末 , 他踏上了冷湖“踩点”考察路 。 只是冷湖究竟是不是一个光学天文台的理想“居所” , 当时谁的心里都没有底 。
“你要不要跟我去冷湖选址?”一天 , 邓李才向杨帆发出邀请 。 这一问 , 打破了杨帆循规蹈矩的科研生活 。
80后杨帆是一名“院二代” , 其父母均为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 , 从小耳濡目染 , 让杨帆自幼便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 。 博士毕业后 , 杨帆来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从事天文研究工作 。
一番思想斗争后 , 杨帆惜别原团队——国家天文台红外天体物理团组 , 加入邓李才负责的恒星与恒星系统团组 。
“在之前的团队 , 我已经有了较为确定的科研方向并做了一些相关工作 , 转换赛道其实有一定风险 。 选址可能是天文领域中最艰苦的工作之一 , 像拆盲盒 , 谁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 。 ” 杨帆回忆道 。
2018年3月 , 跟随邓李才的脚步 , 杨帆初次来到冷湖 。
从北京乘坐飞机 , 直飞青海德令哈 , 落地后乘车4小时抵达冷湖镇 , 再前往选址所在区域 。 望着眼前茫茫戈壁滩、高耸的石山 , 杨帆第一次感受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魅力 。
冷湖地区日照充足、降雨很少、晴夜数有保障 , 确实优势明显 , 但在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里 , 台址究竟该建在何处 , 这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
此后一个月 , 为找到最佳观测点位 , 寻址团队科研人员踏遍了冷湖戈壁荒滩 , 一座比戈壁滩平均海拔高出1000至1500米的“石头山”——赛什腾山走进团队的视野 。
“赛什腾山海拔4200米 , 海拔越高大气层越薄 , 大气对星象观测的干扰越少 , 沙尘相比山下戈壁少 。 我们又调取了赛什腾山区过去几十年的卫星云量数据 , 发现赛什腾山作为天文台址确实很不错 。 ”杨帆回忆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