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保护功能,怎么就成为了跟踪用户的帮凶

如果有经常关注互联网相关技术内容、或是格外注重网络中的个人隐私保护 , 那么想必你或多或少都有听说过诸如“隐私防护”、“隐身浏览” , 或是“锁定模式”这些概念 。
据相关厂商的描述 , 开启这些功能后 , 你的电脑或手机会自动拒绝执行一些“可能泄露隐私”的程序代码 , 会自动清除一些含有个人信息的使用记录 , 还会通过诸如文件加密、沙盒程序等方式 , 将正在执行的程序与操作系统或是其他应用进行“隔离” 。
隐私保护功能,怎么就成为了跟踪用户的帮凶
文章图片
乍看之下 , 这些功能是能够保护用户隐私 , 可以够防止用户的个人信息被窃取 , 或是能够让网站及应用识别不出“你是谁”的有效方式 。 但如果我们三易生活告诉大家 , 使用这些功能在某种程度上 , 却反而可能将你暴露给一些“聪明”的用户追踪程序或广告服务商呢 。
为什么用了隐私保护功能 , 却反而会导致相关信息“暴露”?要解释这一点 , 首先需要弄懂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 在那些网站或应用“追踪”、“定位”你的时候 , 它们到底“追踪”的是什么 。
隐私保护功能,怎么就成为了跟踪用户的帮凶
文章图片
举个例子来说 , 如果你的真名是“小A” , 但在网上给自己取了个网名“小B” 。 现在你先在搜索引擎里搜了“宠物零食”、查看了一些相关的帖子 , 然后再打开某电商网站 , 可能就会发现其首页直接给推荐了一堆猫粮狗粮 。
很显然这意味着你的上网记录被“跟踪” , 并且那些广告、推荐程序对你进行了所谓的“用户画像” 。 那么问题就来了 , 对于互联网广告商、对于网页上的追踪程序、对于电商网站来说 , 它们“跟踪”的到底是现实世界里的“小A” , 还是你自认为在网络中扮演的“小B”这个角色呢?
隐私保护功能,怎么就成为了跟踪用户的帮凶
文章图片
其实 , 两者都不是 。 因为对于广告商和用户追踪程序来说 , 它们压根就不需要知道“你(的真实身份)到底是谁” 。 当你在搜索引擎、视频网站、社交媒体进行搜索、浏览时 , 这些网站会自动在后台给你生成一个身份标识符号(比如“用户C”) , 而接下来它们要做的 , 只不过是收集“用户C”的浏览记录、推测其喜好 , 并在合适的时候(比如你访问电商网站时) , 为“用户C”给出最可能转化为实际消费的推荐内容就行 。
在这个过程中 , “跟踪程序”真正需要确保的 , 是当你每访问一个不同的网站或网络服务时 , 他们都能认出你是这个“用户C” 。 至于“用户C”的网名是什么、真名是什么 , 其实一点也不重要 。
隐私保护功能,怎么就成为了跟踪用户的帮凶
文章图片
明白了这一点 , 再回过头来看看目前的绝大多数“隐私保护”技术 , 大家应该就能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了 。 是的 , 无论电脑上的沙盒、还是手机上的“锁定模式” , 它们都可以在最大程度防止网页、应用、恶意代码读取到设备中的个人隐私信息 。 也就是说 , 此时那些广告、跟踪程序确实是没法知道你是“小A”、还是“小B” 。
然而问题是 , 这有意义吗?其实完全没有 。 因为对于广告商来说 , 你既不是现实世界里的“小A”、也不是网络中的“小B” , 而是他们数据库里的“用户C” 。 只要这些广告、跟踪程序能正确识别你“用户C”的身份 , 那么对你的行为追踪、喜好判断、针对性推荐就能成立 , 其他的个人信息其实完全是不需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