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gram|京东“回收”达达,一场即时配送市场争夺战的“阳谋”?( 二 )


站在当时的视角 , 这确实是一笔双赢的交易 。
京东到家是一项备受刘强东重视的业务 , 其甚至将京东到家之于京东的战略意义 , 比作微信之于腾讯 。 但面对外卖巨头们的夹击 , 后发的京东到家追赶难度可想而知 。
2015年底 , 京东到家日订单量为10万 , 是达达的十分之一 。 平台用户体验不尽如人意 , 每单还要承受10元左右的亏损 。 在此背景下 , 交易完成后市场一度有分析认为京东到家运营不力 , 影响整体报表 , 所以被京东变相卖掉了 。
此外 , 京东到家还承载着京东在物流体系方面的突破 。 京东B2C行业老大的地位 , 很大程度来源于自建物流带来的用户体验优势 , 而京东到家自成立就以社会化众包物流为主 , 吸纳达达更是进一步扩大了众包物流的队伍 。
另一边的达达也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 。 巨头竞争下 , 外卖市场空间被急速挤压 , 公司还面临持续亏损的风险 , 亟需找到新的配送领域和依附平台 。
在物流行业专家杨达卿看来 , 即时物流行业就好像是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 , 没有商流大动脉的支撑难以壮大 。
“即时物流以人力众包模式 , 挖掘同城配送市场的长尾需求 , 有不稳定性 。 目前 , 即时物流平台独立发展的如闪送、UU跑腿等 , 普遍立足区域市场;美团外卖和饿了么的蜂鸟配送 , 立足于外卖订餐的高频刚需;而被菜鸟收购的即时物流点我达就没有取得进一步发展 。 ”杨达卿表示 。
独立发展 , 事与愿违?不过 , 京东也并非达达的唯一选择 。 蒯佳祺在与京东接洽前 , 已经收获了来自红杉、DST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的多轮融资 。
对此 , 蒯佳祺曾在2019年对《中国企业家》透露 , 当初拒绝其他大厂 , 选择京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希望达达能独立发展 。 ”
蒯佳祺表示 , 美团是一家很强势的公司 , 一路走来什么事情都自己干 。 而阿里给的offer虽然非常慷慨 , 但如果并入阿里 , 大概会成为菜鸟的一部分 。 相比之下 , 京东到家是合并给达达 , 而不是反过来;且管理团队仍可以操盘 , 保留独立上市计划 , 京东后续还会追加投资、开放各种入口和流量资源 。
蒯佳祺的判断不可谓不正确 。 牵手京东后 , 达达很快获得了沃尔玛、永辉超市(601933.SH)等利益关联方的青睐 , 其中沃尔玛还进行了多次战略融资 。 达达也借此实现了订单、营收的暴涨 。
2019年时 , 达达已覆盖超450个城市 , 服务超120万个商家用户、超7000万个人用户 , 年交付8.22亿订单 , 日均220万单;京东到家则覆盖了超100个主要城市 , 注册用户7400多万 , 月活跃用户超3000万 。
次年 , 达达集团在美股上市 。 财报显示 , 2017-2020年 , 公司营收分别达到12.18亿元、19.22亿元、30.99亿元、57.39亿元 , 后三年的同比增长率为57.81%、61.27%、85.18% 。
但与此同时 , 达达似乎也正在与“社会化的物流平台”渐行渐远 。
2017-2021年 , 京东到家业务在达达集团总营收中的占比已从26.07%升至58.9% , 2022年一季度更是进一步增至70% 。

来源:达达集团财报
同期 , 达达集团5年累计净亏损达91.74亿元 , 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 。 其中 ,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成本支出剧增 。 2021年 , 公司销售和营销支出同比增长85% , 达达给出了两大原因:一是向京东到家消费者提供的激励增加;二是与公司业务增长相关的人员成本增加 。
还有一些迹象表明 , 京东会把控达达的发展方向 。 如据“地歌网”报道 , 2017年达达投入数亿元重推的“急速达”自营项目(类似前置仓业务) , 在全国多个城市落地 , 拥有数十家店面后 , 曾被京东方面叫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