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从“中国硅谷”到大区域协同:长三角何以进击“芯产业”高地( 三 )


半导体行业人士陈穰向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表示,上海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已形成“气候”,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相对短板已不在设计领域,而是装备制造等方面。目前上海也盯紧刻蚀机等集成电路制造的装备制造进行投资和突破,这方面也涉及大量关键技术。
产学研结合贯穿20余年从世界经验来看,芯片两三年就更新一代,集成电路产业也需要几代人前仆后继的投入。
“上海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抓住的首要要素毫无疑问是人才,除了吸引国内外大量的集成电路产业人才,上海还在各大院校内培养了很多接班的人才,这两方面促进了上海产业人才的丰富。”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表示。
这个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从一开始上海集成电路就表现出明显产学研结合的特点。
除了理论,起初学科中许多经验也来自于产业领域,包括外资“大厂”的技术转移等等。上海各院校的许多教授老师也参与到了集成电路设计等公司的发展中。
国内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第一家上市企业(2000年在香港创业板上市)——上海复旦微电子,正是1998年7月在复旦大学逸夫楼成立。当时由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商业投资公司以及一批创业者联合发起创建了上海复旦微电子,希望建设中国最好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当下,这家公司走过23个年头,进行产品研发的同时也为上海培育了一批产业人才。
当下,产学研的结合更加紧密、活跃。
去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燧原科技云端AI加速系统联合研发中心正式揭牌。赵立东告诉采访人员,“上海交大软件学院的副院长现在全职到燧原工作,担任我们软件方面的首席科学家,这是学校允许的,我们的合作有点学习硅谷—斯坦福大学模式的意思。”
与各大高校、同行公司一起创建生态正是赵立东所希望的,不仅上海交大,燧原与清华大学等也往来颇多。“作为一个初创企业,不可能所有东西都自己来做,我们跟清华也好、交大也好,实际上是在建一个开源的生态。这里有很多元素,包括编译器、算子库、函数库、工具包等等,大家发挥各自所长,一起慢慢把各种元素补齐。”赵立东告诉采访人员。
产业辐射、协作到共同繁荣集成电路早已不仅在上海,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国内集成电路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一大区域。
“上海没有把技术局限于本市发展的范围内,而是使之迅速扩大,将产业辐射到周边技术发达的地区,由此也带动了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协作、共同繁荣,形成区域经济的一个典范。”张孝荣表示。
今年上半年芯思想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大陆城市集成电路竞争力排行榜,在前15强中,长三角地区占有6席(包括上海、无锡、合肥、南京、苏州、杭州),大湾区占2席,成渝地区2席,中部地区2席,京津冀1席,东北地区1席。另外,上海、无锡跻身前三。
无锡的发展与上海有一些类似之处,其产业基础同样来自于上世纪国家项目的布局,也曾作为国家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步入新世纪,无锡抓住海外半导体产能转移的机会,落户了SK海力士半导体等“大厂”,同时培育出了无锡华润微、江苏长电等本土龙头型企业。
过去多年,上海、无锡曾是长三角唯二拥有大型晶圆厂的城市,到“最近三五年间,南京、合肥两座城市抓住新一轮的发展机会,落户有新的大型晶圆厂。”陈穰告诉采访人员,例如南京落户的台积电12英寸晶圆厂,合肥市政府与力晶合作成立了晶合集成,也打造有12英寸晶圆厂。
【 上海|从“中国硅谷”到大区域协同:长三角何以进击“芯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