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从“中国硅谷”到大区域协同:长三角何以进击“芯产业”高地( 二 )


业务转移也伴随着团队的人才建设,从一开始软件工程师一部分在美国、一部分在中国,到后来除了几位管理层以外,员工都本地化了。
“AMD上海研发中心2007年刚开始时,加在一起共有100多人,我待了5年的时候已经2000人了。”赵立东说,AMD5年时间2000人,可以想象一下张江拥有的将近20年的积累。
当下,全球芯片设计10强中,有6家在张江科学城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包括高通、博通、英伟达、超威(即AMD)、马威尔、展讯。截至2018年,上海集成电路从业人员超过16万人,更有一批瞪羚企业正在奋力生长。
“这是一个技术资本双密集的行业。”邹翾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办公司我们需要招到有经验的成熟工,“当年很多做高端芯片设计的‘大外企’把(研发)总部落在上海,并且就落在张江软件园,这些外企的研发中心为我们培养了一批人,这批人是今天我们可以来创业的基础。”
500亿基金到“一门式”服务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上海以及张江就对集成电路产业有所扶持。1992年左右,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刚落成之时,已初步确立要做集成电路产业链,而后落户的一批企业也享受了土地、补贴等方面的政策优惠。这些政策优惠帮助张江在早期完成了区域产业的“原始积累”——大项目、大外资落地张江,成为集聚要素的“龙头”,推动雪球在张江滚动起来。
整体来看,扶持政策几经变化,但基本一以贯之地持续到今天。例如,燧原作为首批落户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企业,赵立东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从采买设备到员工的个税缴纳,政府都提供了补贴优惠。同样,天数智芯也享有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政策、大张江专项政策等扶持。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补贴是一种帮助,但对于许多高投入的创新企业来说,补贴远不足以使其存活下去。
从历史来看,除了补贴,上海以及张江给予企业的重要支持还在于服务、产业基金领投两方面。
大约2005年之后,各地高新区建设兴起,同样提供土地、资金方面的优惠,甚至用更大的优惠力度到张江“挖角”。如何留住企业?出于更长远的考虑,张江开始打“服务牌”。2008年,张江行政服务中心开设运行,实施“一门式”服务,企业办事只需走进一扇门,填写一张表,其余可全部交由后台处理。这个行政服务中心的成立,使审批事项从61项减少到39项,并且时限大大缩短。这可算作早期的营商环境改革。
走到当下,以天数智芯为例,相关人员还协助其对接银行融资渠道、协调人才配套政策,捋顺ODI备案、资金出境相关事项等等,服务可谓“全能”。这样专业的服务可帮助正在高速成长的瞪羚企业节约许多行政手续上的“负担”,更聚力于自身的业务发展。“园区的竞争已经进入4.0时代,是服务的竞争,有的园区甚至可以帮企业协调上下游的生意关系。”上海开发区协会秘书长杜玉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
除了早早发力于服务,2014年上海推出的30亿创投引导基金(主要用于支持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也值得注意。当时,经历2000-2010年集成电路的黄金十年后,民间资本对芯片投资有所顾虑,尤其一些还未跨过“死亡谷”的小企业尚未得到政府层面的重视,而民间资本面对芯片行业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也担心回报问题。此时,政府层面引导基金的进入,一定程度上为市场打入“强心剂”。
一年半之后,上海为配合国家“大基金”计划,再次推出500亿元集成电路“小基金”,分为100亿元的装备材料基金、100亿元的设计基金、300亿元的制造基金,这则刺激了集成电路直至当下的新一轮发展,也扶助了一批瞪羚企业的成长。“基金中的股东包括了上海国盛、联通、移动、烟草、国开等等。”申万宏源资深投资顾问诸佳维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半导体是一个前期投入较大的重资产行业,需要资本市场的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