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CFO、东软日本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鸥◆《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东软:走向网络时代的百年“老字号”( 二 )


今天 , 软件已经成为赋能的工具 , 东软正在用其软件与众多行业、产业融合 , 催生新的应用场景 , 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 搭建新的平台与生态 , 为客户创造全新的价值 。
——访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CFO、东软日本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鸥◆《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东软:走向网络时代的百年“老字号”
文章图片
东软沈阳园区
——访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CFO、东软日本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鸥◆《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东软:走向网络时代的百年“老字号”
文章图片
东软大连园区
勇敢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和机会
东软是中国软件企业融入国际市场的先锋之一 , 过去的30年里 , 中国市场在飞速变化 , 中国与世界在合作产业链中的位置也在不断演变 , 能够有勇气和策略应对变化与挑战 , 对于在国际市场上的稳健前行是至关重要的 。
中日技术的进退消涨是中日经贸界的关注焦点之一 。 在普通人看来 , 日本品牌逐渐退出中国白色家电市场 , 造成一种“日本技术不行了”的假象 。 而事实是 , 这是老牌日企将产业链极度细化 , 主动做出的保持核心竞争力、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布局调整 。
“目前来看 , 在应用技术方面 , 中国已经占有一定优势 , 但在基础学科领域 , 日本的研发技术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尽管东软日本在智能汽车互联等应用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 , 但长期站在海外市场第一线的张晓鸥始终保持谨慎务实、笃行不怠的姿态 。
“日本经历过泡沫经济破碎的冲击 , ‘交过学费’ , 具有居安思危的企业文化 , 这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 东软一直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 以谨慎的态度防范可能发生的危机 。 在万物互联时代 , 多管齐下 , 齐头并进 , 当某一个领域遭遇寒冬时 , 其他产业能够迅速补位 , 保持了整个机体长久且健康的生命力 。 一家企业也好 , 放大到整个社会也罢 , 都是一样的 。 ”因为了解 , 更加热爱 。 这是在软件领域深耕数十年的创业团队所具有的勇气和智慧 , 也是东软面向全球市场起步早、起点高、耐力久 , 能够紧跟市场变化、敏捷而动的原因 。
日本市场在汽车、消费电子、企业解决方案等方面表现出巨大需求 。 为此 , 东软日本因应形势 , 在公司整体国际化战略指导下 , 着力打造共性技术平台 。 经过新冠疫情这段时间的磨炼与考验 , 东软日本的业务持续发展 , 同时组织机构系统性、稳健性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
日元于短短一年间贬值了26% , 作为行业领先的全球化信息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公司及领先的对日软件服务企业 , 东软集团的日本市场业务也首当其冲地承担了巨大的压力 。
日元贬值引发全球关注 。 面对大众关心的汇率问题 , 张晓鸥的回答相当诚恳 。 “汇率的持续大幅波动 , 对于从事中日经贸交流的企业或个人而言 , 绝对不容乐观 。 但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 ”张晓鸥对国际软件服务版块业务依然充满信心 。
虽然新冠疫情、汇率持续波动 , 对国际间人流物流造成严重影响 , 全球持续缺芯等问题对智能汽车互联产业发展产生限制 。 在种种客观因素带来的挑战面前 , 东软在该领域的市场份额仍有大幅的增加 。 依托着东软整体战略布局和业务调整 , 东软日本也通过业务、财务、管理三种调节手段 , 在优化企业自身效率的同时 , 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 , 最终克服挑战带动了业绩增长 。
“日本市场存在巨大的人力缺口 , 中日两国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互补空间 。 这种人力缺口不仅仅是普通劳动力的缺口 , 更是高科技人才的缺口 。 只有人才丰富、国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中国 , 才能满足日本巨大的人才缺口 , 这一点是其他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 东软日本分布于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地的500多名在日员工 , 以及整个东软集团近2万人的人才资源 , 都是东软的国际软件服务业务向上游转移的有力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