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刷屏“互联网民工”的,大多都是“互联网亚逼”( 三 )


民工|刷屏“互联网民工”的,大多都是“互联网亚逼”
文章插图
知名“闲人”马大姐在2000年也卖起了电脑,但她只能参考“卖西瓜”的方式来做生意——觉得天气热了就给电脑扇扇风,偶尔还吆喝两句,鼓动顾客先尝后买,顾客的造型还是一水儿的公文包、小衬衫、二甲水平以上普通话——“老太太不可理喻”的包袱贯穿了一整集。
民工|刷屏“互联网民工”的,大多都是“互联网亚逼”
文章插图
总之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从业者”们在那时候被高规格定义,确实来自人们群众的真情实感,是一次自上而下的集体行为。
站在现在的上帝视角来看,礼遇也的确获得了好的结果。当然也不知道算不算歪打正着,那个时候,传统行业和互联网之间确实有着从理念到实际操作上的全面“距离感”。尤其是在刚刚亲眼目睹过2000年互联网泡沫巨大影响力的前提下,人们默契地保持着“谦虚”的姿态,包容着舆论对于这个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想象力,以至于某些描述甚至有“妖魔化”的影子。
比如同样是上面提到的那篇“新浪教育”频道的文章《认识社会需要》,就预测信息时代“网络警察”会成为热门职业,显然一口气误解了警察、网络安全、舆情/流量监控三个概念,整出了点赛博朋克版废土世界的感觉。
民工|刷屏“互联网民工”的,大多都是“互联网亚逼”
文章插图
但归根结底大方向是好的,这些想象力背后对于“抢在时代前列”“把握未来”的渴望,巧妙地帮人们把这份包容转化为正能量,能够无比真诚地将“距离感”理解为“可能性”——要知道现在被拿出来不断作为“黑话典型”的“互联网思维”,当年李彦宏提出来的可是直接成为了行业标杆的:
未来,一定是属于互联网的;互联网,一定是超出常规逻辑的;遵守常规逻辑,一定是会落后的。
02 被贬义的,都是自己给的至于“互联网从业者”是什么时候和“民工”联系在一起的,2007年前后是一个可能性比较高的答案。最直接的证据是2008年的时候,CSDN等圈内社区就已经开始有大量的博文进行这样的描写:
周末去看装修的房子, 工人正在给俺的门喷漆, 坐在一个凳子上面, 一下一下的喷着, 俺看着, 突然感觉那个姿势和写程序差不多, 然后想想, 觉得有时自嘲说网络民工是非常有道理, 俺们工程师和那些民工有很多相似之处……
民工|刷屏“互联网民工”的,大多都是“互联网亚逼”
文章插图
“民工+其他主语”形成新名词的公式在其他领域也有了很成熟的应用。比如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民工漫”,2008年前后已经在贴吧等论坛被广泛接受。
民工|刷屏“互联网民工”的,大多都是“互联网亚逼”
文章插图
到2009年就已经有人认识到这个称呼的“弊端”:带有明显的歧视色彩,他们拥有的仅仅是一个“底层感”,但污民化了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
民工|刷屏“互联网民工”的,大多都是“互联网亚逼”
文章插图
在这之前互联网和农民工共同出现的场景基本可以归纳为两类。要么是学界探讨“农民工学会了上网之后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农民工”是主语,“上网”、“网络”是谓语,暂时还没有发明将两个词语连起来作“名词”的用法。
民工|刷屏“互联网民工”的,大多都是“互联网亚逼”
文章插图
要么被媒体用来暂时代称游戏代练、游戏工作室一类的新兴职业:
民工|刷屏“互联网民工”的,大多都是“互联网亚逼”
文章插图
在官方(官媒)层面出现类似“互联网民工”、“IT民工”的描述,时间线就大概要推迟到2011年以后,用法是将“IT民工”作为一种工作强度进行描述——高收入就是“IT精英”,太累就是“IT民工”——并没有针对在座的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