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创新制胜为“两个先行”提供持久动力

一走进位于杭州的之江实验室 , 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科技感 。 工作人员在手机APP上简单操作了一下 , 便为入园的客人“下单”了一辆无人接驳车 。 配备了20个传感器的无人车可实现360度感知无盲区 , 在复杂天气和环境条件下也能可靠检测障碍物 , 实现无人驾驶 。
这套无人车系统由之江实验室智慧交通研究中心自主研发 , 该中心致力于在区域、市域、高速等典型场景下实现交通智慧化应用 。 作为浙江省重要的创新引擎 , 之江实验室里聚焦高科技前沿的团队不胜枚举 。
浙江:创新制胜为“两个先行”提供持久动力
文章图片
之江实验室智慧交通研究中心智能驾驶仿真测试与训练平台 。 人民网张帆摄
近年来 , 浙江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成效突出 , 部分数字技术实现从跟跑向并跑跨越 。 8月初发布的《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中的一组数据 , 也印证了浙江数字科创动能正愈发强劲——截至2021年 , 全省有数字经济高新技术企业1.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万家 , 均为2017年的3.4倍;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研发强度达到7.3% , 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的2.5倍;实施215项数字经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 突破形成138项进口替代成果 。
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 , 系统重塑省域创新体系 , 浙江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创新策源地和国际重要产业创新中心 , 加快形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支点 , 为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
创新策源能力迈上新台阶
之江实验室坐落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地带 , 这里的“创新浓度”领跑浙江 。 如今 , 浙江正以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主平台 , 加快建设创新策源地 , 积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
城西科创大走廊最东侧 , 便是浙江大学玉泉校区 。 坐拥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玉泉校区 , 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诞生地” 。
首创完整的飞机先进装配技术体系 , 使我国成为自主掌握飞机数字化装配核心技术及装备的国家;攻克了光刻机浸液系统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 使我国成为第3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这些被人交口称赞的科技突破 , 都来自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的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 而这其中最为人称赞的 , 是其打破国外技术的长期垄断、支撑了国内盾构掘进机制造龙头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盾构制造商 , 推动我国掘进装备跻身世界前列 。
盾构机被称为“世界工程机械之王” , 无论是建造高铁、地铁还是高速公路 , 都离不开它 。 没有盾构机的时候 , 要按照传统的钻爆法来打隧道 , 需要成百上千人力接续、花费数年 。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 我国工程建设开挖隧道只能从国外进口盾构机 , 一旦机器出问题就面临不会维修的局面 , 必须求助于国外技术人员 , 耗时耗力耗财 。 现在有了自己的盾构机 , 打隧道实现了全自动化 , 从5米到最大17米多的隧道直径 , 一般来讲 , 一个班的人不会花费超过12个月的时间 , 而且安全可靠、效率更高 。 ”带领团队研发出我国首台盾构装备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杨华勇介绍 。
浙江:创新制胜为“两个先行”提供持久动力
文章图片
杨华勇(左)带领团队研发出我国首台盾构装备 。 浙江大学供图
“盾构机可以反映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的水平 , 必须自主创新研制高性能盾构装备 。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支持下 , 杨华勇带队与相关单位联合攻关 , 成功研制中国首台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 , 实现了完全自主设计制造 , 且首次应用显示优于国外同等盾构机 , 盾构机批量国产就此起步 。 如今 , 中国的隧道工程几乎都是由中国盾构机完成的 。 目前 , 杨华勇的团队正在探索和研发全新的智能盾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