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企业上市困局:秀肌肉时代已远去,还是没有新故事( 三 )


然而十分尴尬的是 , 尽管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肩扛营收大旗 , 但毛利率却一直下降 。
从2019年至2021年 , 其毛利率分别为28.75%、24.74%和19.12% , 处于极低水平 , 导致思必驰一直难以摆脱亏损泥沼 , 而对总营收贡献最少的智能人机交互软件产品 , 其毛利率反而高达95.71% , 在业务构成得不到优化的情况下 , 思必驰实现盈利或遥遥无期 。
此外 , 由于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收入占比大、毛利率低 , 进而拖累了思必驰的综合毛利率 。
招股书显示 , 在2019年至2021年 , 思必驰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72.17%、69.74%和58.15% , 呈现出逐年下滑的态势 。 作为对比 , 寒武纪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68.19% , 65.38%和62.39% , 而云从科技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0.9%、43.5%和42.2% , 显然后两者已基本趋于稳定 。
“AI企业的总营收增长的同时 , 净利润却始终没有实现同步增长 , 一方面是商业化不及预期 , 另一方面也是外界对于AI的期待过高 , 可以见得 ,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将会持续 , AI企业的经营业绩仍然难以提振 。 ”李磊分析 。
事实也的确如此 。 关于盈利时间点 , 思必驰只在招股书中模糊表示 , “尽快实现项目收益 , 提升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 同时其还坦言 , 存在“未来一定时间内无法盈利或无法进行利润分配”、“毛利率可能持续下滑”以及“上市后有可能一段时间内无法实现盈利而触发退市条件”等风险 。
换言之 , 思必驰即便能够顺利上市 , “烧钱”仍将是未来数年内的主旋律 。
3、商业化落地大考无论上市前还是上市后 , 没有哪个和投资者机构愿意一直投资商业化难以落地的AI企业 , 尽管AI是科技发展的大趋势 , 但巨额研发投入与迟迟无法实现盈利形成的巨大反差 , 还是令不少投资者和投资机构如鲠在喉 。
AI算法工程师杨阔试着从日常工作的角度向「子弹财观」解释AI企业难以商业化的原因 , “AI是一套底层技术体系 , 和许多独立且具象化的领域不同 , AI需要与应用场景相结合才能体现出价值 , 其单独存在的意义其实并不大 。 也就是说 , AI的商业化落地离不开定制服务 。 ”
AI企业上市困局:秀肌肉时代已远去,还是没有新故事
文章图片
图/摄图网 , 基于VRF协议
AI企业的发展逻辑是先有技术 , 然后再进入某个垂直领域取得突破 , 进而扩散至其他领域 , 其优势是可以连接各行各业 , 天花板极高 , 而劣势则是高度定制化、研发成本居高不下 , 并且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 。
“每个细分领域都有不同的规则 , 开拓一个新细分领域需要的时间周期基本是按年计算 , 比如AI企业根据客户甲的需求研发了一套算法 , 这套算法大概率无法再直接卖给客户乙 , 即便是客户甲和客户乙身处同一领域 , 但需求不可能完全一致 , 因此还需要针对特定场景或需求重新训练模型 , 持续投入人力和时间 , 在无形之中拉高了成本 , 商业化难以落地也就成为了现阶段AI企业难以避免的常态 。 ”杨阔进一步解释 。
定制化打开了AI企业商业化的想象空间 , 但同时也限制了其商业化落地的进程 。
目前 , 由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具备通用性 , 因此已经与诸多应用场景实现了有效结合 , 并且从金融和安防两大领域逐步扩展到交通、医疗、机器人、物联网、自动驾驶和风控等领域 。
据「子弹财观」了解 , 相较于计算机视觉赛道 , 思必驰所在的语音语义赛道与其有着很大差异 。
一方面 , 语音语义赛道由于声音识别难度较高而很难被标准化 , 规模化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另一方面 , 语音语义技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数据积累 , 也需要与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深层次融合 , 导致语音数据集扩充缓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