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企业上市困局:秀肌肉时代已远去,还是没有新故事( 二 )


以“AI四小龙”为例 , 2014年成立的商汤科技 , 其在2018年之前完成了9轮融资 , 而在2018年之后仅获得了3轮融资;2011年成立的旷视科技和2015年成立的云从科技 , 其最新一轮融资分别停留在2019年和2020年;只有2012年成立的依图科技 , 在2018年之后完成了4轮融资 , 但较2018年之前所获融资轮数也相去甚远 。
李磊说:“我从一级市场的AI投资人士那里得知 , 目前AI行业的新东西越来越少了 , 同质化十分严重 , 再叠加疫情因素影响 , 投资人的策略趋向保守 , 使得AI企业获得融资越来越困难 。 ”
在2016年至2018年 , 也就是AI行业最为火爆的时期 , 有投资机构甚至会同时投数个AI项目 , 理由是“不确定哪个项目最后能够跑出来” 。
“一级市场的疯狂 , 是导致AI行业虚火过盛的重要原因 , 但在风口过去之后 , 投资机构发现许多AI项目根本做不出成果 , 商业化也难以落地 , 于是逐渐回归理性 , 但被资本催熟的AI企业却已骑虎难下 , 不得不谋求上市以延续生命 。 ”李磊向「子弹财观」透露 。
在吴凯看来 , AI企业不被看好的根本原因在于AI行业竞争激烈 , 后期需要不断投入研发 , 短时间内既无法盈利也无法消除亏损持续扩大的风险 , “对于投资者而言 , AI企业算不上是优质的投资标的 。 ”
对于“高估值、高研发、高亏损”的AI企业而言 , 随着行业风口逐渐远去 , 上市几乎已是最后一搏 , 但上市后 , 能否尽快实现商业化落地甚至盈利 , 才是AI企业破局的关键 。
2、思必驰盈利无解与一、二级市场的悲观情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 AI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
根据IDC最新发布的报告 , 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市场规模达5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0.3亿元) , 同比上涨43.1% 。
其中 , 计算机视觉市场实现23.4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语音语义市场实现21.7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机器学习平台市场实现5.7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
如果单纯从市场规模角度来看 , AI行业的确是一个超级赛道 , 但如果具体到AI企业的经营业绩角度 , AI行业似乎难现曙光 。
思必驰在招股书中列举了一众竞争对手 , 包括寒武纪、云从科技等行业中的头部企业 , 三者的总营收和归母净利润的对比情况如图表所示 。
AI企业上市困局:秀肌肉时代已远去,还是没有新故事
文章图片
在过去三年里 , 虽然思必驰的总营收逐年增长 , 但仍与大多数AI企业一样未能实现盈利 , 而研发投入是导致其未能盈利的重要原因 。
招股书显示 , 2019年至2021年 , 思必驰的研发投入分别达到1.99亿元、2.04亿元和2.87亿元 , 占总营收的比例为173.35%、86.26%和93.25% , 其研发投入大有“赶超”总营收之势 。
事实上 , 研发投入直逼总营收的现象在AI行业内并不少见 。 2019年至2021年 , 商汤科技的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63.30%、71.21%和65.11%;云从科技的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56.25%、76.59%和49.67% 。
“对于一家科技企业而言 , 当下的亏损并不是最要命的 , 关键还是看其支柱业务或者核心产品能否带动整体业绩增长 , 以及其综合毛利率是否稳中向好 。 ”李磊向「子弹财观」解释 。
不过 , 对于思必驰而言 , 情况不容乐观 。
具体来看 , 按照产品区分 , 思必驰的业务主要分为智能人机交互软件产品、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技术授权服务和定制开发服务 , 其中 , 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 , 2021年 , 该项业务收入为1.01亿元 , 占总营收的比例为3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