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整治|腾讯防沉迷不给力?其实这已经是全球最严的了

专项整治|腾讯防沉迷不给力?其实这已经是全球最严的了


游戏行业再次站上了风口浪尖 。
耐人寻味的是 , 上一次 , 游戏被称为“电子鸦片”和“精神毒品”的时候 , 还是杨永信和陶宏开们横行网络的十多年前 。
8月4日 , 腾讯发布了一则《王者荣耀》的健康系统升级公告 , 公告依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相关规定 , 为进一步加大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 , 升级了《王者荣耀》的健康系统规则 。
此番升级后 , 同时在游戏时长、游戏消费和游客模式三个维度对未成年人防沉迷制定了严格的规则 , 这也是在2017年腾讯上线国内首个面向未成年人健康游戏的解决方案“成长守护平台”、“健康系统”和“少年灯塔主动服务工程”以来 , 又一次对于未成年人健康游戏上网的重大举措和升级 。
客观的说 , 这次升级也体现出 , 腾讯作为一家商业公司 , 一直以来积极推动建立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游戏保护体系的社会责任 。 事实上 , 我们回顾全球文娱行业近百年的发展 , 无论是在全球游戏业界 , 还是对比国际上在游戏业界之前音乐、影视等其他领域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探索 , 腾讯的一系列举措都是极具开创性 , 堪称全球最为严格的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 。
即使如此 , 这种严格的防沉迷系统 , 依旧还在不停地的进化升级当中 。 而关于游戏有害的论调 , 亦能从更理智的视角来分析和思考 。
娱乐工业对未成年人保护制度的探索
【专项整治|腾讯防沉迷不给力?其实这已经是全球最严的了】针对娱乐工业产品 , 如电影、音乐是否对大众有害 , 并为此提供保护这一理念 , 起源于上世纪的美国 。
当时首当其冲的 , 是影响力巨大的好莱坞电影 。 因为电影内容中涉及到的性、暴力和宗教等原因触犯部分人士甚至某社区多数人的审美和道德价值观 , 所以从1930年代开始 , 美国各大制片厂组成的行业协会定有“电影制作守则” , 所有电影必须通过协会的审批 , 这是当时制定的一种行业自律的行为 。
随着社会道德标准的不断演变 , 昔日更为强调宗教、道德因素的“电影审查制度” , 因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的影响 , 特别是1965年美国最高法院判例确定电影受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 , 让这种审查制度逐步转型为电影协会自主进行的针对观众年龄层划分的自愿分级制度 , 旨在及时帮助家长做出是否适合他们的孩子观看某部电影的决策 。
在现行的美国电影分级制度中 , G级、PG级和PG-13级基本为未成年人可以观看 , 而R级影片未满十七岁人士必须由家长或成年监护人陪同观看 , 最为严苛的NC-17级影片是禁止未成年人观赏的 。 类似的还有美国电视分级制度 , 分为TV-Y7、TV-G、TV-PG、TV-14和TV-MA等五个等级 , 其中TV-MA原则上是未成年人不得观看的 , 近年来发展蓬勃的互联网流媒体视频在美国也采取的是电视分级制度 。
和美国电影电视业类似 , 美国唱片业协会在1985年提出了“家长指导标识” , 在我国音乐行业内俗称为“脏标” , 是在音像制品上的一种警告标识 , 代表了其中的音乐或录音作品出现了脏话或其他敏感词汇 , 提醒家长不要购买或提供给未成年人收听播放 。 该标识在音乐产品发行进入互联网流媒体时代后被延续 , 在Apple Music等流媒体音乐平台上都提供了“家长指导标识”的标签 , 很多唱片公司和音乐人为了避免自己的作品被限制传播都会发行“洁版” , 删掉敏感词汇 。
然而 , 以上相关的制度在我国的对应行业暂时都还没有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