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火热的印度工厂,带不动印度制造

三星|火热的印度工厂,带不动印度制造

文章图片

三星|火热的印度工厂,带不动印度制造

文章图片



今年4月 , 印度首届半导体会议上 , 发布了一项用100亿美元吸引半导体和显示器制造商的激励计划 。 印度IT部长阿什维尼·瓦希诺在会议上 , 毫不避讳地公开表示 , “我们的胃口很大 。 ”
自2020年莫迪政府第一次推出所谓“对华产业替代”政策 , 印度就开始变本加厉地打压中资企业 , 华为、小米、Vivo、OPPO等国内手机大厂均受到了印度政府不同程度的“突击搜查” 。 而在小米等手机大厂被困于印度市场、进退两难之后 , 莫迪政府又将目光瞄准了芯片制造 , 试图发展当地的半导体产业 。
借助中资及中资企业构建手机等电子消费产业的生产和制造基地 , 打造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 然后过河拆桥 , 以印度制造取代中国制造 , 实现弯道超车 。 现在看来 , 莫迪政府似乎一开始就做好了这种打算 , 只是 , 印度的这份野心或许暴露得有些早了 。
自己的本土企业和品牌还未能挑起大梁 , 印度制造更像是在为他人“打工” 。
“消失”的印度品牌
在印度 , 小米、OPPO、Vivo等我国的手机品牌们 , 通过印度工厂生产出来的手机产品 , 大多都从原来的“Made in China” , 变成了“Made in India”被赫然标注在外包装盒上 。 而这一现象的背后 , 正是印度近些年借助与国外品牌的合作所构建的智能手机市场全产业链 , 使得手机行业基本实现了本地化生产 。
据印度中国商会和印度中资手机企业协会数据显示 , 截至2021年 , 中国手机企业在印度工厂已经超过200家 , 贸易公司500多家 , 投资额达到30多亿美元 。
不过 , 印度制造崛起 , 不是没有代价的 。 2014年之前 , 印度有四大本土手机品牌 , 即Micromax、Intex、Lava、Karbonn , 他们曾一度占到印度市场的46% 。 可国外手机品牌 , 尤其是中国手机厂商进场后 , 对印度本土手机品牌形成了巨大的战略挤压 , 这些原本在印度活得风生水起的本土手机品牌 , 市场份额已经降低至3% , 算是彻底被代替 。
2015年 , “印度制造”战略大张旗鼓推进时 , 莫迪还提出了一个与之配套的倡议—“创业印度” , 由此在海外巨头掘金印度的高度热情下 , 印度各行各业迎来了创业潮 。 第三方咨询机构安永发布的报告显示 , 2021年印度独角兽企业增加了44家 , 独角兽企业数量跻身全球第三 。 但这些独角兽企业多集中在互联网领域 , 金融创新占比最高 , 其次是电子商务和教育类创新 。
而相对地 , 在制造业的很多关键性领域 , 印度虽然有制造的根基 , 却缺乏强大的本土化品牌 , 智能手机只是其一 。

比如汽车产业 , 印度在汽车自主化生产研发路上苦苦挣扎了几十年 , 至今无果 。 在印度乘用车市场上 , 前五大车企的市占率高达87% , 前十大车企市占率接近100% , 其中仅马鲁蒂铃木就占据了印度乘用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 而且在前十大车企中 , 印度自主品牌乘用车相当少 , 年销量过万的只有马恒达和塔塔集团 。
印度在效仿和复刻智能手机的发展路线 , 吸引外资、扶持本土汽车产业链条 , 可即使汽车产业链条得以构建 , 没有本土汽车品牌 , 印度也只是海外汽车巨头的“加工厂”而已 。
另外还有家电行业 , 印度市场上 , 家电品牌群雄割据 , 韩企三星、LG居于绝对主导 , 日企松下、日立等抢占了高端消费人群及空调市场 , 美企惠而浦通过多样的产品种类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 中企海尔、美的等品牌增长迅速 。 虽然印度本土品牌分割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 可是短时间内无法动摇海外品牌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