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火热的印度工厂,带不动印度制造( 二 )


对于印度制造 , 莫迪政府既希望借助外力推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 又不希望让外国厂商充斥国内市场 , 可这属实有些异想天开 。
印度摆脱不了低端制造的桎梏
2021年 , 印度通过了一项100亿美元的补贴计划 , 助力半导体相关外资企业加快布局 。 在这一计划的激励下 , 有超过五家公司向印度提交了芯片、显示器投资计划 , 总额达到205亿美元 , 如与富士康成立合资企业的韦丹塔(Vedanta)、新加坡IGSS Ventures以及ISMC三家公司等 。
然而真正响应印度政府号召的半导体巨头寥寥无几 , 多位半导体行业资深人士表示 , 短期内不会考虑在印度建晶圆制造厂 , “没有产业集群 , 没有稳定的政府 , 综合成本也不划算” 。
从扶持半导体来看 , 印度制造的野心不单单是取代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 而是在全球制造产业链上寻求更不可替代、更有价值的立足点 , 这是至今我国制造都无法实现的一个目标 。
不可否认 , 近几年印度制造确实成长很快 , 手机行业最初只有技术含量较低的组装环节 , 后来价值链较高的SMT贴片(表面组装技术)的产线建立 , 三星、华星光电、深天马也已将部分面板产线迁至印度 。 很显然 , 印度制造正在深入手机产业链上下游 , 延伸到配件、普通器件乃至高价值器件的生产 , 但是 , 中低端制造产业还未成熟 , 就选择过河拆桥 , 印度未免过于心急了 。
一则 , 无论是手机行业还是其他制造产业 , 印度各类零部件的供应都难以离开我国 。 援引《印度时报》2020年的一篇报道 , 当地的电子工业严重依赖从中国进口的电子零部件 , 约有80%到90%直接或间接来自中国 。 这也是为什么印度即使推行“对华产业替代”政策 , 中印贸易额仍然高速增长的原因 。

二则 , 在半导体、光伏、电子设备、制药、医疗器械、汽车等关键行业 , 印度制造仍普遍停留在低端制造水平上 , 价值更高、利润空间更大的环节还是为海外巨头或品牌把控 。
以汽车行业为例 , 汽车制造工业对印度经济贡献甚大 , 可在印度 , 能排得上名的本土汽车企业只有马恒达和塔塔集团 , 这两个汽车企业与全球汽车行业的巨头们还存在实力和技术上的巨大差距 。
而且与手机行业不同 , 印度手机制造产业链的成功 , 很大程度上是受印度这一全球最大的增量市场的带动 , 而印度的汽车行业缺少这种市场驱动力 , 目前未发现全球汽车产业链向印度转移的倾向 。 尤其是零部件 , 在汽车产业链上 , 零部件生产商几乎占汽车总利润的50% , 印度造车恰恰严重依赖汽车零部件进口 。
从产业链到价值链 , 印度或许有望实现第一步 , 可低端制造的水平很难无法带来在价值链上的提升 。
印度越南 , 终究只是“打工仔”
“养一只羊 , 等养大了、养肥了 , 才好宰杀” , 一位手机行业的业内人士如此形容印度的“圈套” 。 事实确实如此 , 莫迪政府的打算就是先把海外成功的品牌通过市场红利吸引过去 , 诱导他们在当地建厂生产 , 等到产业链成熟后 , 再打压和制裁他们 , 趁机扶持本土品牌 。
这个圈套明显是有针对性 , 我国手机品牌一直在印度遭遇监管风波 , 以致于荣耀宣布撤出印度 。 而且2020年 , 印度电子和信息产业部公布了三项计划 , 即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电子元件和半导体制造业促进计划(SPECS)和改进型电子制造业集群计划(EMC 2.0) , 在这些激励计划中 , 三星、苹果等被纳入其中 , 小米、OPPO等我国企业却未入围 。

究其原因 , 一部分自然是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 另一部分多少有点“柿子捡软的捏”的意思 。 我国手机产业强在产业链 , 而非芯片等核心零部件 , 印度想要在国内发展自己的半导体产业 , 它得罪不起三星、台积电这种技术巨头 , 小米、OPPO、Vivo等手机品牌就成了“牺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