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顾问|当一部喜剧片有了科学顾问

采 写:采访人员 张盖伦 策 划:刘 莉
这个暑期 , 一部大片为科学和影视的相向而行开了个好头 。
不到一周时间 , 7月29日上映的电影《独行月球》已拿下13亿票房 。 毫无疑问 , 这是近期讨论度最高的影片 。
航天从业者李铎会特意搜索《独行月球》的一些评价 , 关键词通常是“独行月球 违背科学”——他想看看有没有关于影片中科学部分的质疑 。
李铎是该影片的科学顾问之一 。 电影在院线接受检验 , 他感到有些忐忑和紧张 。
这是国产科幻电影第一次明确出现“科学顾问” 。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与影视融合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科影融合专委会)副主任王姝告诉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 他们一直在“架桥修路” , 让影视界和科学界之间可以沟通、对话、合作 。 “到了《独行月球》 , 我们可以说 , 这条路终于通车了 。 ”王姝说 。
在某种意义上 , 这部科幻喜剧片在国内科影融合事业上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 。 它是科影融合团队所期待的那个“样板间” 。
“科学细节上尽可能真实 , 才能放大电影的喜剧效果”
《独行月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人类为抵御小行星的撞击 , 在月球部署了“月盾计划”来保护地球 。 然而 , 某一天陨石来袭 , 全员紧急撤离 , 维修工独孤月(沈腾饰)错过了领队马蓝星(马丽饰)的撤离通知 , 一个人落在了月球 。 此时 , 他发现“月盾计划”失败 , 以为自己成了“宇宙最后的人类” , 开始了在月球上“破罐子破摔”的生活 。 后来 , 阴差阳错间 , 独孤月重燃希望 , 努力在月球寻找返回地球的方法 。
它由开心麻花出品 , 由沈腾、马丽担任主演 , 观众对它的期待 , 自然是“好笑” 。 在前期宣传中 , 《独行月球》并未过多强调“科幻”的部分 。 但实际上 , 科学顾问从正式筹拍阶段就已经进入 。
2020年 , 由国家电影局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 要建立促进科幻电影发展联系机制 , 建立科幻电影科学顾问库 , 为科幻电影提供专业咨询、技术支持等服务 。
同年年底 , 科影融合专委会正式成立 。 王姝一直在推动科学和影视的融合 。 她和同伴期待更多负责任的科学表达能出现在电影中 。 电影是大众文化娱乐产品 , 依托它强大的影响力 , 可以实现科学的“借势传播” 。
与此同时 , 《独行月球》也开始了开机前的准备工作 。
李铎是通过“朋友介绍”较早地接触了电影主创团队的科研人员 。 导演想知道 , 电影中关于科学部分的设定是否合理 。 比如 , 一个人在月球上能不能造出返回地球的飞行器 。
李铎之前就喜欢开心麻花 , 他认为影片会是一个宣传航天的机会 , 表示“一定大力支持” 。
2020年底 , 《独行月球》制片人找到了科影融合专委会 。 由科影融合专委会牵线 , 该影片请来了更多业内人士:有做火箭发射的 , 有做卫星设计的 , 有研究地外行星的 , 有长期扎根航天领域宣传报道的……影片成片之后 , 科影融合专委会还邀请了几位物理、航天方面的权威专家看片 , 请他们提出专业建议 。
这些人的名字都出现在了片尾字幕中 , 用单独一屏进行了展示 。
“我希望可以足够真实 。 喜剧界有一句话 , 叫‘越真越喜’ 。 ”《独行月球》导演张吃鱼告诉采访人员 , 电影让一个喜剧故事发生在了月球上 , 如果观众怀疑月球环境的真实性 , 这个情境就成立不了;情境成立不了 , 它也就没那么好笑了 。 “科学细节上尽可能真实 , 才能放大电影的喜剧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