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顾问|当一部喜剧片有了科学顾问( 二 )


所以 , 他们愿意花时间和科学顾问一起 , 推敲那些细节 , 哪怕有些细节在影片中只是一闪而过 。
科学顾问回答了这些问题:飞控大厅的01号指挥员 , 是念“零一” , 还是“洞幺”;点火倒数时 , 需不需要喊出最后的“0”;当飞行器在月球上发射时 , 调度员报出的一系列口令中 , 哪些是适合电影情境的 。 此外 , 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层 , 所以展现月球上的夜空时 , 星星不该闪烁;月壤肉眼看来更接近黑色 , 最好不要用金色……
至于飞行器和发动机的外观 , 飞行器起飞时的喷射状态以及现场的发射口令 , 科学顾问则尽量让它们跟真实场景一样 。 “业内人士看到这些画面 , 就会觉得 , 就是那个味道 。 ”李铎说 。
独孤月的简历标明了他的专业 , 短短几个字 , 大家也讨论了许久 。 后来根据独孤月所掌握的技能 , 把他安排为“飞行器动力工程师”——这个岗位在航天系统里是真实存在的 。
还有些时候 , 导演想知道如何让某个情节发生得更加合理 。
这是一段科影融合专家组微信群里的对话:
【科学顾问|当一部喜剧片有了科学顾问】张吃鱼(导演):想知道返回舱在高速旋转时 , 靠踢出舱门进行姿态控制的可行性 。 舱内空气6650升 , 舱门65cm正方形 。 除舱门外 , 其他数据都能调整 。
黄侃(科学顾问、星河动力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电气系统主任设计师):好 , 我们这边算一下 。 舱门的初速动量转换和气体产生的转动力矩大概能抵消5度/秒的转速 , 我们的计算模型是近似估算的 , 抵消10度/秒的转速应该理论上也能解释 。 也就是说如果整个舱体初始转速250度/秒 , 推开舱门后大概是240度/秒 , 这个能量还是比较有限的 。
张吃鱼:还有办法让这个桥段更成立吗?
黄侃:理论上可以让更多物体从舱门吸出 。 从原理上可以起到减速的作用 。
……
类似的讨论 , 每隔一段时间都发生在群内 。
这不像一个影视项目群 , 倒像是一个航天爱好者知识分享群 。
“我们来是让影片变得更好 , 而不是把它变成一部科教片”
两年前 , 当科影融合工作还在起步阶段时 , 科研人员和影视从业者都曾向采访人员讲过科影融合这件事潜在的困难:影视界对科学顾问的重视程度不足 , 影视团队能否真正尊重科学顾问的意见;科学顾问和影视团队思考问题的方式可能完全不同;科学顾问到底是提供帮助 , 还是可能干涉创作……
但至少在《独行月球》项目中 , 这些都不是阻碍 。
张吃鱼对科学顾问团队的评价是——沟通顺畅 。 “他们都非常开明 , 有时候想法比我还‘飞’ 。 ”张吃鱼说 。
科学顾问则表示 , 他们能感受到电影出品方对科学部分的严谨 。 “导演跟我们说 , 你们不要觉得提意见不好 , 有什么想法都说出来 。 ”黄侃回忆 。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是最后阶段看片的专家之一 , 他强调在不影响情节的前提下 , 细节上尊重科学会让电影更真 。 他提出了两个小的修改意见——月球车飙车的声音可以改成电动车的特殊嗡鸣声 , 因为月球车大概率采用的是电驱动;影片结尾 , 陨星碎片被地球引力捕获形成星环 , 不是类似吸积盘形状 , 而是应该更接近土星环 。 看完首映后 , 他告诉采访人员:“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了 。 ”
几乎所有人给出的评价都是“合作愉快” 。
王姝说 , “人”很重要 。 靠谱的影视团队 , 加上靠谱的科学顾问 , 才能碰撞出他们期待中跨界融合的火花 。
这种契合 , 一是专业上的 。 “要找到适合影片的小同行 。 ”王姝说 , 比如 , 同样都是以宇宙为背景的科幻片 , 《流浪地球》和《独行月球》需要的细分知识肯定不一样 。 二是气场上的 。 王姝说 , 导演年轻 , 有些内敛;前期创作阶段参与的科学顾问 , 也大多年轻、心态开放 。 “几个工程师和吃鱼导演在一起讨论时 , 你会觉得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别人无法‘插足’的场域 , 热烈又忘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