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11年前,微软工程师放弃百万年薪,到成都“收破烂”,后来怎样了( 二 )



契机就是往返中美两国出差 , 在微软总部的食堂用餐时 , 汪剑超惊奇的发现 , 微软的美国员工 , 餐毕会不紧不慢的收拾餐盘 , 逐一将食物残渣、易拉罐及塑料袋等区分开 , 再分别放置进专门的垃圾桶中 。
行动的是极其行云流水 , 不难看出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日常习惯 , 这就让汪剑超默默然思索许久......
他觉得 , 数趟出差之行 , 比较起北京跟旧金山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 程度就是伯仲之间 , 但垃圾分类环节 , 却真的是落后了太多太多 。
汪剑超开始蠢蠢欲动 , 工作之余就会搜素、关注国内的垃圾分类产业 , 已有想法打算将互联网技术跟传统处理垃圾相结合 , 开辟出崭新的行业前景 。
随着理念逐渐被身边好友知道 , 一传十十传百 , 就在2011年吸引来成都环保科技公司的橄榄枝 , 邀请汪剑超加入并负责“绿色地球”项目 , 职位是执行总裁 。
因此 , 他便放弃原本年薪百万的高薪工程师工作 , 开始在成都跨界转型进行垃圾分类的“收破烂”创业 , 当然起步也是极为顺遂 , 汪剑超的新征途就至此开始 。

二、理念碰撞出新思路门外汉到行内人的这一路 , 汪剑超走得并不轻松 。
首先就是有远见的人士并不少 , 大家都认识到互联网这股新风一旦吹到垃圾分类圈 , 就会带来浩瀚如“蓝海”一般的机遇 。
就在汪剑超褪去工程师身份的同一年 , 中国互联网中心城市之一的杭州 , 推出生活垃圾源头处理体系 , 尝试在社区通过分类垃圾桶 , 以达到一定的减量 。
犹如星火燎原 , 怀揣“互联网+垃圾分类”竞争力入场的创业者们接踵而至 , 包括汪剑超任职的成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内 。
他们都打算从大数据和toc入手 , 乐观地认为垃圾处理行业本身的利润薄和单价低这两大痛点 , 可以从吞吐量上来弥补 。
公司研发出预约上门回收app , 并采购大量智能回收箱及回收桶 , 通过一一联系社区安放 , 并雇用地推向居民免费发送垃圾回收袋、宣传手册来普及垃圾回收概念 。
但对于新事物持“观望”态度 , 一向是我们大多数国人的最优选择 , 尤其垃圾回收看起来又颇为不便利 , 推广进行得并不顺利 。
大家看着递来的垃圾袋和手册 , 几乎都摆摆手表示算了 , 公司为了能尽快达到宣传的效果 , 一度还辅佐上免费礼品一起发送 。

耗费大量的人力与财力 , 结果却跟设想中的相差甚远......
大数据的魅力在垃圾分类这块不再是灵药 , 客单价不仅一如既往地低 , 甚至还因突然入场的竞争者增多 , 更进一步摊薄利润 , 导致资深从业者抱怨重重 , 新入场的互联网公司也十分不满 。
好在各地政府对垃圾分类都非常重视 , 让大家看到政策风口 , 汪剑超所处的公司 , 就因为处在西南经济中心成都 , “绿色地球”项目又很被看好 , 得到住建部的称赞 , 接到锦江区和成都市城管委在内的生活垃圾分类服务项目订单 , 公司业务呈突飞猛进状扩展 。
至2016年底 , 就已覆盖成都全市的560个小区 , 服务客户数高达20万人 , 回收垃圾也超过1万吨 。
但就在取得可观成就之际 , 汪剑超心中却有不同想法 , 他认为拿着政府的补贴 , 就得按政府习惯做事 , 不做就没有钱 , 项目就没法推进 , 主张不拿补贴 , 转向市场化 。
汪剑超产生此种理念 , 也跟目光所及的环境有关 。
投放生产设备和各方运营费用 , 少则几十万 , 动辄千万 , 没有政府补贴 , 公司会瞬间宕机 , 但该模式进行下去 , 几乎没有收回成本的可能性 , 属于规模摊的越大 , 资金窟窿就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