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难再“造” 聪明的工厂

格力难再“造” 聪明的工厂】编者按:2022年的全球经济风云变幻 , 但无论时代风口如何变化 , 实体产业永远是绕不开的话题 。 工厂又是实体经济非常重要的一环 , 且出现了很大的变量 。 所以基于此 , 36氪与ITES共同打造了「聪明的工厂」这个专栏 , 期待通过与真实工厂的实地探访、与企业内部的真诚交流 , 还原并发掘现阶段中国智造产业链集群的“聪明之处” 。 它可能是用“聪明技术”高效运转 , 也可能是通过“聪明方法”灵活调配 , 还可能是制造业中转型的舵手们 , 那些最前沿的“聪明脑袋” 。 在数个不同产业集群中 , 制造的力量是什么?我们期待能尝试跟踪自动化的进展 , 并从中找到共性 。 以下为我们的专栏第一期——格力 。
文|高雅
编辑|彭孝秋
40年前 , 整个珠海的马路上 , 只有孤零零的一盏红绿灯 , 就设立在珠海烈士陵园的土路上 。
1980年 , 珠海公路通车里程只有159公里 , 这是整个广东省占地面积最小的城市 , 土地面积仅占全省的0.97% 。 不仅小 , 而且散 , 这块位于珠江口西岸 , 濒临南海的行政范围中 , 长着146个大小岛屿 , 水网纵横交错之中 , 把珠海切的零零碎碎 , 这是马路少的原因之一 。
而港通四海、陆连八方 , 城市生意体系的网状渗透往往与当地交通便利度相关 , 因此 , 单从珠海的“散”上来看 , 这是一个很难在第一时间就能把实体产业销往新大陆的地貌特征 。 而现在 , 珠海的生产总值从1980年成立时的2.61亿元 , 增长至2021年的3881.75亿元 , 公路通车里程也已经达到了1472.57公里 。
珠海把路修在天上 , 这里有超过500座的桥 , 在水网上牵好了一条又一条连接线 , 大幅缩短了交通运输的时间长度 , 比如港珠澳大桥就把珠海香港4小时的通勤时间缩短到了45分钟 。 珠海也把实业牢牢夯实成地基 , 在达成3882亿元GDP的同年 , 以空调起家的制造企业格力就实现了1896.5亿的营业收入 。
1991年11月 , “格力空调器厂”成立 , 彼时的格力和大多数创业企业一样 , 只是一家再普通不过的小工厂 , 只有一条简陋的、年产量不过2万台窗式空调的生产线 。 而这之后的30年里 , 格力从缺少对空调的了解 , 到自己制造空调 , 把空调远销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 再到布局更广泛的核心制造产品线 , 长成了一家制造内核驱动的中国典型企业 。
制造是什么?智能制造又是什么?正确答案并不只有一种 , 但格力工厂里的回答是正确的解法之一 。
如何定义今天的格力?
珠海 , 香洲区 。
走进格力工厂的展厅 , 用文字方式和模型机陈列摆放着的 , 是格力近乎所有的业务 。 它有成绩 , 包括了家用消费品和工业装备两大领域 , 可以细分为8家子公司 , 分别为精密模具、智能装备、压缩机、电机制造、精密制造、电工、电容器元件和精工制造 , 涵盖了从整机、核心零部件、工业产品到工业技术的全盘自主研发 。
展厅的存在方式 , 试图在展示一个全方位的格力 。 全 , 是格力给人的第一印象 , 因此数字之上、展厅之中 , 格力毫无疑问呈现出了一家大公司的形象 , 这里有近9万名员工 , 1.6万名研发人员和3万多名技术工人;16个研究院、126个研究所、1045个实验室、1个院士工作站(电机与控制)等等 。 走在格力的产业园区里 , 从展厅到食堂的车程 , 都要开上10分钟左右 。
不止于全 , 而且还酷 。 走在格力模具工厂中 , 每条产线的人工数量已经缩减了一半以上 , 产线上是格力自己的工业机器人在作业 , 甚至每个零部件都有条码 , 意味着可追溯 。 厂区管理员向36氪表示 , “模具工厂按照工序来看 , 自动化程度有40% , 远不如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地方 , 但另一方面 , 模具工厂是制造的核心环节之一 , 这里的自动化程度有多高 , 意味着整体工厂的自动化下限在哪里 。